虎掌草提取物
虎掌草是一种双子叶药毛茛科植物,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及东部、辽宁西部、内蒙古南部等地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筋的功效。
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治喉蛾,痄腮,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可舒筋活血,强壮补虚。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疮。
③《贵阳民间药草》:平虚热,解热毒。治疟疾,咳嗽,风湿痛;外治疮肿。
④《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化瘀镇痛。
⑤《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血,暖体,消积,去湿,愈创,排脓。治病后体温不足,淋病,关节积黄水,黄水疮(外敷可治黄水疮或提出关节中黄水),慢性气管炎,末梢神经麻痹,催吐胃酸。
⑥《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内酯有明显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显着(酚红法)。对离体豚鼠气管均无松弛作用。[3]
药材性状
虎掌草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略弯曲,偶有分枝或扭曲,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头部稍增大,具残存茎及叶基的痕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绿色。气微,味微苦。以粗壮,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性味与功用 辛、苦,寒。小毒。清热解毒,镇咳祛痰,活血舒筋。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风湿痛,胃痛,痢疾,跌打损伤。常用量6~10g。[1]
化学成分
虎掌草根含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4]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或浸酒。
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汤含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