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京宣布,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疫苗监管体系顺利通过WHO评估。同日,SFDA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评估进行总结;而一场独特的培训会议也在京同期举行——由SFDA安监司主办、邀请5位WHO专家主讲,针对全国36家疫苗生产企业进行的WHO预认证培训会议。
SFDA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评估,是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申请WHO预认证,参与疫苗国际招标采购的前提。通过WHO评估,不仅意味着国产疫苗进入国际市场有了更好的平台,而且也标志着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和医药卫生事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靠拢,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疫苗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疫苗行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总体来说,我国疫苗产品质量是安全、有效、可控的,国产疫苗质量不比国际水平低,有些产品甚至高于国际质量标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说。正是基于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信心,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向往,我国不少企业开始“放眼世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国疫苗企业也深切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海外注册过程相当艰辛。“企业通常采取针对某一目标市场逐一注册的方式取得出口通行证。”尹卫东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欧洲部分地区由于并没有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疫苗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当疫苗企业进行注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采用FDA、欧盟或WHO的质量标准进行审查。“在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职能评估前,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在不断完善和建设之中,因此我国疫苗产品在注册文件与要求上与国际通用规则存在一定差异,企业产品在海外注册时难度较大。”国药集团下属公司中生集团副总经理吴永林说,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疫苗产品很难进入国外市场形成大规模出口,只有部分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占有一定市场。如中生集团下属成都生物所、上海生物所、长春生物所、天坛生物所和北京科兴、华兰生物、浙江天元、浙江普康、辽宁成大、长春长生等。这些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才财力到东南亚国家逐一“攻关”,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也有不少企业面对国外市场的诱惑不得不“望而却步”。
“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评估,标志着我国疫苗企业从此可以申请疫苗产品预认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把疫苗产品出口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做出更大贡献。”3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在疫苗监管体系评估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众多疫苗生产企业。按照国际惯例,疫苗产品要进入联合国疫苗采购计划,或者获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必须首先通过WHO组织的预认证。“疫苗产品一旦通过WHO预认证,就可以进入联合国及国际基金组织的采购视线,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采购中的注册手续也会相应得到简化或减免。”北京科兴生物注册总监公雪杰告诉记者。
闯关有门槛
在国内企业欢欣鼓舞的同时,WHO对中国疫苗产品也充满了“渴望”。近年来,WHO一直对我国疫苗生产十分关注。目前全球可生产预防30种疫病的各类疫苗,2009年全球总计供应各类疫苗约80亿剂。我国现有疫苗生产企业36家,可生产针对27种疾病的各类疫苗,年产量达10亿剂,占全球疫苗总量的1/8。我国疫苗行业不但生产能力强、品种齐全,而且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上也颇具优势,能为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疫苗产品。长期以来,WHO期待我国能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疾病预防提供产品支持,并在2002年、2005年先后两次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开展评估工作。
如今,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终于通过WHO评估。“中国的监管机构有能力确保入市疫苗质量可靠。”WHO驻华代表蓝睿明博士说,中国疫苗监管体系达到了国际标准,企业就可以申请WHO特定产品预认证。预认证是对某特定疫苗符合国际质量、安全和效果标准的保证,是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国采购单位将疫苗供应到其他国家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疫苗监管系统通过WHO评估,只意味着国际市场大门打开,产品能不能走出去,企业还得过一道门槛——WHO预认证。WHO专家Dr. Nora Dellepiane说,预认证是WHO对疫苗产品实行的资格预审(PQ),其目的是向联合国采购机构提供服务;对需采购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候选疫苗符合WHO的建议,适合目标人群,满足免疫规划需求;确保符合相关产品规格并建立质量标准。
根据资格预审程序,企业向WHO提出预认证申请后,WHO会对产品文件摘要进行科学和技术审核,并审核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及是否符合WHO的GMP标准,之后由经授权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最终产品特性进行检测。此外,他们还要与生产国药监部门相关人员一起协商,并到生产厂房进行现场审核检查。在疫苗质量保证方面,WHO甚至对产品包装、监测卡及国际冷链运输等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要求。“WHO在接受任何来自中国疫苗生产厂家的评估申请之时,首先要求该企业拥有符合新版GMP的证明——SFDA按照新版GMP要求签发的GMP证书。”Dr. Nora Dellepiane说,通过新版GMP认证将成为WHO接受中国企业预认证申请的先决条件。
企业忙投入
“国家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评估,意味着我国疫苗产品出口迎来拐点,企业愿不愿、敢不敢提出申请,有没有能力通过WHO的预认证,就看其自身的努力了。”在WHO预认证培训结束之后的企业座谈会上,SFDA安监司相关官员说。
实际上,国内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欣然上路。在配合WHO对中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中,中生集团下属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及北京科兴、华兰生物5家企业接受了WHO专家现场观摩的模拟检查。近年来,这5家企业致力于早日申请通过WHO预认证工作,积极按照WHO的GMP标准开展疫苗生产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据Dr. Nora Dellepiane介绍,WHO会定期在其网站上公布预认证优先级别清单,将疫苗产品根据优先级别的高低进行排序。若企业产品属于高优先级别,那么预认证工作会加快进入WHO工作程序。“目前,我国企业有不少品种被列入高优先级别清单,如流感疫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肺炎结合疫苗、轮状疫苗、DTaP-Hib疫苗等。”吴永林介绍说,中生集团成都生物制品所积极筹备乙脑减毒活疫苗的WHO预认证工作。中生集团近日在旗下六大研究所各抽调2人,赴集团产品申请预认证的样板——成都所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以推动各所顺利进行WHO预认证申请工作。
据了解,成都所乙脑减毒活疫苗预认证项目于2006年启动,在PATH等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参照PIC/s的GMP标准和WHO的TRS910(WHO乙脑疫苗生产和质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多方筹备,已取得重大进展。PATH是一家由盖茨基金会支持的非盈利组织,在其资助下,成都所全面提升了从菌毒种到临床使用全过程的产品质量标准,设计建造了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车间及硬件设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PIC/s、WHO的GMP标准进行生产运行。目前基本上达到了WHO预认证的要求和国际儿童基金会、GAVI等国际组织的采购标准。在为国内提供3亿人次该疫苗的基础上,成都所还为印度政府的紧急采购提供了1.3亿人次的该产品。吴永林表示,从成都所的经验来看,我国企业要进行WHO预认证,一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二是在实施GMP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比如说,看到桌子上有尘土,大部分企业的处理办法是拿抹布擦干净就行了。而国外企业在严格的GMP管理下会分析:这张桌子有没有人员负责管理?管理人员有没有经过培训?培训后有没有严格执行?执行到不到位?为什么会出现尘土?然后才是处理问题,以及今后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等等。”
在尹卫东看来,科兴生物积极备战WHO预认证工作,旨在不断提高中国疫苗的质量水平。这对于科兴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让中国孩子在国内用上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品质疫苗;二是让全世界儿童能够用上中国企业生产的高品质疫苗。2009年~2010年,北京科兴相继完成了4个产品的海外注册,并通过了墨西哥、尼泊尔、捷克等国家的GMP检查,先后两次接受WHO组织的GMP模拟检查。为顺利通过WHO预认证,他们还在新产品研发、新厂房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全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不少企业都有产品出口海外,他们对于申请WHO预认证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接到SFDA安监司主办WHO预认证培训通知后,各企业踊跃参与。尽管通知要求每家企业两名人员参会,但辽宁成大一下子来了7个人。培训现场甚至出现了医药经营企业管理人员的身影。华兰生物质保部经理杨保平告诉记者,公司两年前就开始筹备预认证工作,但以往获得的相关信息比较零散。这次参加了WHO专家的系统培训后,对于预认证工作思路清晰了。公司将加快进行新版GMP认证,并力争同步进行WHO预认证申请。一些有产品被列入WHO预认证优先级别清单的企业更是兴奋地表示,将积极梳理产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预认证工作认真规划,有序推进。
根据WHO有关人士预测,我国疫苗(如成都所乙脑疫苗)有望在今后1~2年中首次通过WHO预认证。“一旦联合国采购单位可以从中国企业购得疫苗,必将对全球合格疫苗供应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
近年来,随着人类健康需求的增加,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健康领域的投入,尤其是随着新兴市场公共卫生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发传染病的增多,疫苗市场逐渐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点。全球大型制药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不断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疫苗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疫苗市场增长率超过20%,国外五大疫苗企业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价值的80%。同时,有研究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0亿美元。
目前,北美和欧洲基础疫苗市场已趋于饱和,但新兴市场和非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疫苗市场仍存在巨大缺口。国际社会及有关机构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持续援助,也给疫苗市场带来更多机遇。如盖茨基金会去年承诺,未来10年将在疫苗项目上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开发抗疟疾、艾滋病、结核病、肠道病等新型疫苗,这些都将给我国疫苗企业带来机遇。 (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