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于江苏南京产生拟中选结果出炉,本次集采共有60 种药品采购成功,涉及31 个治疗类别,覆盖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及抗癌药等重疾用药。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本次集采共有295 家企业的488个产品参与投标,217 家企业的327 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中标或未中标,集采都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于中标药企而言,已中选品种进入院内医保通道后,数量上将有所保证,节省企业的销售费用,但同时,由于已中选品种利润比较低,企业也面临成本控制的挑战。
业内认为,随着集采等新医改的推进,仿制药企业品种哪怕进入集采也只能获得不多的利润,整个仿制药市场都面临盈利困难的局面,预计部分仿制药企业或逐步退出市场。“未来的中国制药工业企业,可能剩下3-5家市值或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的头部企业,30-50家市值或销售额在500亿元左右的腰部企业,剩下的就是300-500家左右小而美的制药公司。”
中信证券也在研报指出,预计临床用药大、采购金额高的仿制药重磅品种(包括注射剂)将不再是药企的利润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如何存活下去是大量仿制药企业面临的挑战,面向未来,“转型”“创新”无疑将成为悬在药企头上的一把“利剑”,也将是药企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那么,药企该如何转型呢?
有药企比如华海药业、普洛药业近年来都在积极向上游原料药领域拓展,业内认为,实现“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有利于中国仿制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在集采的大背景下,掌握成本优势的企业也能够在竞标中获得优势,减少失标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比如在第七批集采中3个品种全部成功中标的赛隆药业就有表示,集采的常态化、制度化,恰恰能够发挥和凸显公司的全产业链优势。据了解,赛隆药业拥有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技术服务全产业链,构建了化学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公司关键产品的原料药均为自产,具有完整医药产业配套体系,对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有更强掌控力,在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稳定性以及生产成本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还有一批药企比如科伦药业、齐鲁药业、恒瑞等则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从做仿制药转而去做新药。其中,恒瑞早在2019年就宣布将砍掉所有仿制药项目,全面转型创新。截至目前,恒瑞的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已达40%,同时已有10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转型初见成效。近日四环医药也表示,受到医药行业及政策变化的影响,仿制药业务已经很难像以往一样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速和利润保障,要对不符合其长期战略目标或达不到其预期的仿制药进行剥离,更多地聚焦于具有较高增长性和较高利润率的医美板块以及具有价值高增长性的生物创新药板块,全速推进医美及生物制药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