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家药品集采(胰岛素专项)中选结果已经开始实施。各省具体执行日期略有差异。动作快的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甘肃等地已经执行;江西、山东等地紧跟其后,明确了落地时间,基本于6月底落地执行。
在执行层面落地后,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将大为降低,胰岛素的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另外,此次胰岛素专项集采将促进三代胰岛素替换二代产品,加速本土替代外资的进程,可谓影响深远。
国内企业短道逆袭
整个采购分为6个组,共涉及91个产牌、91个品规、11家企业,平均降幅48.75%,最高降幅73.76%,其中有15个品种降幅超50%,总采购金额72.8亿元。42个中选产品中,甘李和联邦制药各有6个产品,通化东宝5个产品;外资药企诺和诺德中选7个产品、礼来中选除甘精胰岛素外的5组品种,而赛诺菲仅谷赖胰岛素、甘精胰岛素2个三代胰岛素品种。
胰岛素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患者有1亿多人,且用药持续,并以较高的速度增加。按集采前的价格计算市场为270亿元。生产厂家较为集中,从集采竞争态势看一目了然,市场明晰竞品清楚,这更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而生产厂家也仅有11家(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3家跨国药企,以及亿帆生物、天麦生物、联邦制药、通化东宝、万邦医药、东阳光长江药业、甘李药业、浙江海正8家国内药企)。最难得的是,后续加入者与其他集采药品相比可谓少之又少,典型的蓝海一片。
集采前,我国胰岛素市场上,外资占有将近70%的市场份额。与化学药的攻城掠地相比,国内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胰岛素市场,集采前与外资的市场争夺战乏善可陈。而集采恰恰为国内企业的逆袭提供了历史机遇。从市场机会看,如果没有国采,外资企业胰岛素的固有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而国采给国产胰岛素一个以价格换市场、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短道超车的逆袭机会。
标外才是真战场
实际上,这种苗头从武汉胰岛素带量采购试点就已经显现出来。而这次国采的落地将实现全面超越。
但是,集采得势绝非一劳永逸,标外市场也不可小觑。因为带量采购金额大约有70多亿元,而标外市场还有高达100亿元的采购金额,再考虑到标外市场降幅约为集采的50%,那可是150亿元的市场。这相差的50亿元基本可以让外资企业重拾过去长袖善舞的市场推广模式了。
因此,标内市场随着陆续落地已成定局,剩下的这150多亿元的标外市场才是今后厂家争夺的真正战场。
与外企分庭抗礼
另外,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比如长效、血药浓度无峰值、能平稳降低患者血糖的甘精胰岛素。在过去的市场态势中,无论学术推广还是品牌认可度,都是外企绝对占优。此次集采不仅在销售上给国内企业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还在临床学术上缩小了与外企的差距。
实际情况也证明了以上判断。第三代甘精胰岛素在国内为甘李药业率先上市,后有联邦制药、通化东宝和东阳光陆续上市。正是胰岛素的国家集采,使国内企业有机会一改过去那种循规蹈矩逐渐蚕食市场的打法,直接与外企分庭抗礼,打乱了既有的市场节奏。像甘李药业在集采后将原有的千人销售团队规模翻倍当属此类。
若药企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审时度势做到“近守远攻”。所谓“近守”,就是要在集采的成果之外争取占领C组调出30%的余量市场,并借机扩大标外更多的基层市场。所谓“远攻”就是要借胰岛素“三代替二代”的市场转换机会,采用积极扩张的市场策略占得先机,成为未来主流市场的领导者。
其次,要平衡好市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在大幅降价的情况下,若仍盲目扩张,一旦在一段时间内达不成目标,经营将面临很大压力。这就需要谨慎对待、量力而行。如通化东宝就采取了谨慎的方式,销售团队规模维持现状。
当然,同样是面对胰岛素的集采,外资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战略上也更保守:有的开始裁员,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按兵不动。
生物类似药示范地
胰岛素的特殊性加上国家集采的双重作用,产生了与以往集采不同的市场动态,也预示着未来我国医药后集采时代市场的竞争度和复杂性。胰岛素国采落地后的市场竞争情况和营销模式的选择,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这是第一次生物药、生物类似药的国家集采。相比过去已经进行的六轮化学药集采,胰岛素集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甚至存在诸多挑战。由于没有一致性评价,规则制约因素更多,考虑面更广,从规则制定的谨慎和复杂程度就可见一斑。而且,对于即将到来却迟迟没到的单抗等生物类似药的国家集采而言,此次集采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落地生根,花开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