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全文公布,有关人口的目标措施看点十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优化生育服务与保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和结构提出哪些新要求?我国人口流动有什么特点?疫情对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带来了哪些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等专家学者。
人口增长放缓,全国自然增长率为0.34‰,部分省份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今年以来,各省市区相继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9.43万人、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684万人……从整体规模上看,2021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1062万的出生人口,低于2020年的1200万人和2019年的1465万人。出生人口数为何持续下降?
“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关于近年来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问题时指出,这些因素包括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生育顾虑等。
首先,从人口结构来看,育龄妇女规模的下降,是导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平均每年减少340万,而2021年相比2020年,更是减少了473万。
其次,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很多在城镇成长、工作,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生育意愿也在持续降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受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年轻人在生育问题面前变得犹豫不决。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人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从全球来看,疫情对生育率的影响总体是负面的。疫情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部分群众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生育计划。”杨舸告诉记者。
从地方层面来看,广东省全年出生人口最多,为118.31万人,出生率9.35‰;死亡人口61.12万人,死亡率4.83‰;自然增长人口57.19万人,自然增长率4.52‰。“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其原因之一是大量的人口流入,且流入的年轻人处于生育年龄段的比重大,所以出生人口多。”杨舸分析。
与此同时,不少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如黑龙江、吉林、重庆、内蒙古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由正转负,为-1.12‰。“江苏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但由于江苏人口政策的历史原因,计划生育执行严格,独生子女占比大,因而无法改变负增长的趋势。”杨舸说。
“事实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证明,经过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基本都会出现生育率下降的过程。欧洲等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时间较早,生育率已下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来说,生育率还处于逐渐下降的过程。”杨舸表示,从趋势上来说,人口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是,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人口增长由正转负的速度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流动明显增加,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突破5亿,达到5.0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85亿人。各省的数据显示,2021年人口增量规模居全国前五的省份为浙江、广东、湖北、江苏、福建,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净增72万、60万、54.7万、28.1万、26万。
流动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推动了人力资本的地区流动与再配置,也促进了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流动的中国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看来,人口流向背后首要的动力是地区的经济活跃度。有没有好的产业、优质的就业机会,能否带来较好的收入,是影响人口迁徙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宜业还要宜居,医疗、教育、生活环境品质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选择。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从流向上看,我国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发展以及深刻的变迁,人口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之一,人口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是一个显著特点。”杨舸指出,同时,由于更易受经济等因素影响,青年的人口迁移率要比老年人的迁移率更高,所以经济发达的省份吸收的人口以年轻人为主,这些人也对当地生育率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人口净流出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日前公布的《2021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1年末哈尔滨全市户籍总人口943.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88.5万人。相比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2021年哈尔滨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余万人。
“人口净流出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扭转人口持续流出的局面,要寄希望于高质量发展,创造足够多的发展产业,用充分的就业岗位留住人才、留住年轻人。此外,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提升年轻人生育意愿。”杨舸表示。
从经济角度来看,劳动力是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投入。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人口红利继续存在。
不止如此,劳动力整体素质在提高,包括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在改善。5月1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发展主题、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调整。在新发展阶段,我国要主动进行劳动力市场调整,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劳动力要素配置提升到更高水平,通过劳动力要素提升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持续动力。
完善积极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服务。推进‘出生一件事’联办……”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是重要内容,一系列举措着力推动优化生育服务与保障、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党中央审时度势先后作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发布,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是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河北、四川、浙江等省区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及:完善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
“两会”后不久,有娃一族迎来减税消息: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3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APP正式上线婴幼儿照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家里有3岁以下婴幼儿且缴纳个税的监护人,填报子女等相关信息后,4月份发工资时就可以一次性享受扣除额度,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扣除额度有多高?《通知》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这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福利,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杨舸说,作为优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之一,增加婴幼儿照护费用的税前扣除,有利于减轻家庭抚养负担。从目前来看,三孩生育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但随着生育支持和保障措施陆续出台,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这十年,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5月12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社会的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得益于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等因素,经过努力,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展望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
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7亿,占全国人口的18.9%。“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所有的国家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老龄化。这是人类的规律,我们只能应对挑战。”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指出,老龄化社会标志是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不可否认,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同时对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更新等带来一定压力。”杨舸说,但辩证来看,在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到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我国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养老事业和产业正在协同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大力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等举措,让好政策落细落实,着力解决好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