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立医院的“医药分开”试点已逾半年,我们看到了哪些数据?
北京卫生信息网在2012年11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第二批试点的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在分别试点四个月和两个月后,医保门诊患者的药占比、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和医保住院的例均费用等四项指标都出现了全面下降,其中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降幅最低接近10%,最高超过15%。
但我们没看到的数据是,北京市从未公布过医药分开试点医院的自费部分数据。而后者,则是目前三级医院超过1/2的收入来源。
在北京之外,另一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的上海,以及卫生部钦定的另一个医药分开改革牵头城市江苏镇江,改革方案和北京相比并无突破。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务院医改办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放开“二次议价”渐成共识,这被有些地方政府视为补偿公立医院的新来源。
一些政府部门已先行一步,取代医院与药商谈判以获取“返点”,再通过绩效考核分配给医院。这正是此前医改芜湖模式的主要经验。但在2011年底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协作组会议上,卫生部曾以另选医药分开试点城市的方式,无言地否定了这种做法。
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谈到公立医院改革时,再次提出“要抓住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这一关键环节”。但医药分开是否能真正破解看病贵?
医院的收益增长何来?
对于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率先开展试点的北京市采用了“平移”的算法,即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三项大体平移为医事服务费。收费标准分别从以前的5元、7元、9元、14元变为42元、60元、80元、100元,医保患者享受40元定额报销。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曾在一个内部会议上介绍,根据历史数据静态测算,改革后一个普通门诊患者至少减少11.45元费用。而其为医院贡献的收入增长则是37元(42元减去5元),两项相抵医院收入净增25.55元。
韩同时透露,经测算80%的患者会选择普通门诊。取目前朝阳医院日均门诊量1万人次进行静态测算,则改革后门诊患者一年将为医院增收7460.6万元(1万×80%×25.55元×365天)。
较之2011年朝阳医院21亿元的业务收入,上述增收不算是小数目。韩晓芳表示,试点一个月之后,动态测算的效果与最初的分析一样。
而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也在公开会议上称,北京友谊医院7月份的收益增长了160多万元,而支出降低了900多万元,实际收益增长1000余万元。
疑问随之而来。
医院实际收益的增长是由医保支付的,曾在2011年底爆出当年赤字的北京医保基金能否承受?短短半年、涉及两家公立医院的试点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补偿机制或将扭曲
试点半年多来,北京市卫生局和医管局公布的只是医保患者的相关数据,却始终没有公开对非医保患者和目录外药品/项目的费用。而后面这部分的数据,恰恰是验证改革成效的关键。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胡苏云告诉记者,近三年来上海病人的结构变化显示,自费病人数量一直呈上升之势。
根据记者向多个业内人士的咨询,目前医保收入只占三甲医院收入的一半,甚至只有1/3。医药分开之后,这部分病人是否看病更贵?
财政资金的涉入也让这个问题更加难以破解。上海和镇江等地的医药分开改革都承诺,对于调整价格仍无法弥补的药品加成收入损失,财政将给予补偿,这或将导致另一项相关的改革放开“二次议价”事与愿违。
二次议价是指,医疗机构在实际采购时并未按照省级招标确定的价格,往往是在招标价格上再打一个折扣。医院在采购药品的时候,对已经中标药品的价格在中标价基础上再次提出砍价议价要求。这个措施曾被认为是“暗回扣”转为“明回扣”的举措之一,赋予医院对于采购药品价格的一定议价权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在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放开“二次议价”至少会矫正医院喜欢高价药的激励扭曲。但在江苏等地近期的先行实践中,却由地方政府“越俎代庖”与药品流通企业议价,并把所获的“惠利返点”拿在手中,由政府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补偿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损失。
这正是此前因医药分开改革而闻名的安徽省芜湖市的主要做法。由于国务院医改办内部有人士认为“政府管得太多”,而且政府接受返利缺乏法律依据,芜湖模式最终被否定,而让北京和镇江等地重新探索医药分开之路。
也就是说,本来受命“另起炉灶”的医药分开改革,或将重回老路。(米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