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的段先生为了售价1元多的红霉素针剂,跑了8家医院才找到。这些年,很多人发现,一些疗效好价格低的经典廉价药,在医院和药店都很难找到,如驱蛔虫的“宝塔糖”、氯霉素眼药水等。廉价药消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三类药物最易“消失”
据媒体报道,几天前,段先生的儿子患上肺炎,被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医生说红霉素针剂对此疗效很好,售价仅1元多,但该院没有,建议他到其他医院看看。段先生印象中该药几年前很好买到,却没想到,这次打听了七八家医院和药店后,都说没有。最后,通过找熟人,他才在济南市儿童医院找到。
段先生的遭遇很多人都有过,渐渐淡出医院和药店的也不只红霉素针剂一种。一项对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张晓乐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消失”的廉价药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抗生素类药物。有些药物是由于副作用、疗效不足被逐渐淘汰的,最典型的就是抗生素类药物。由于以前抗生素滥用较严重,致使其耐药性增强,需要用更高级别的才行,比如氯霉素眼药水治沙眼,多数时候已被诺氟沙星眼药水取代。二是鱼精蛋白、抗肿瘤药环磷酰胺等短缺药。拿鱼精蛋白来说,该药售价长年十几元不变,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但政府定价多年未变,药企积极性受影响。到2011年,只有上海一家药厂生产,其存量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纷纷告急,甚至出现手术积压。三是部分“老版”常用药。如二甲双胍、银翘片等,老规格老版本已很难买到,它们更换包装后,价格就涨了。
定价机制不完善是主因
那么,为什么这些广受百姓欢迎的廉价药,药厂却不再生产了呢?中国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正乾表示,首先,国家药物定价机制不完善。国家发改委此前有规定,药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一定条件可申请单独定价,这本是为鼓励药企研发新特药,但由于审批宽松,成了药企规避政府价格管制、抬高药价的工具。部分药厂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等方式,开发成“新药”,从而导致廉价药退市。
其次,药企因利润小不再生产。国家药监局、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曾于2007完成的《中国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及其使用的调查研究》提到,由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药、常用药,由政府进行定价,并在近年来不断降价,导致利润降低,生产企业和药店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虽然获得生产许可,但只是少量生产或根本不生产,导致一些药短缺。
再次,医院医生也不愿开廉价药。牛正乾说,中国缺乏激励医生使用廉价药的机制。尽管新医改已推行“医药分开”,但药品收入仍是医院重要来源,批发价100元的药品收入肯定比批发价10元的高。加上政府对医院投入不够,医保付费机制对医生行为制约不够,医院需要生存,会更倾向于用高价药,从而倒逼药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廉价药退市。
如何留住廉价药
要想留住廉价药,牛正乾认为,理顺医药价格体系非常关键。一方面,药品的定价机制需要改变,政府对药价的管制应适当放开,让药价跟着市场走,而不是多年不变。另一方面,别让医院医生靠卖药挣钱。必须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生通过医疗服务就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入。医药分家是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相信随着新医改深入,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医保付费方式,对医疗行为约束作用的加大,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多廉价药实惠。(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