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3月3日,19省中药饮片集采数据填报工作正式启动
2022年1月6日,由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牵头的19个省86个城市中药联合集采正式启动,覆盖9547家医疗机构的价值100亿元的中药饮片(含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中药类型。
3月3日,参与集采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数据填报工作正式开始,意味着跨省中药饮片集采工作进入投标准备阶段。待医疗机构数据填报完毕,交易中心进行数据标准化后,即可启动企业报名、产品投标报价和评标过程。如无特殊因素,笔者预计中标结果将在3个月内产生。
饮片集采可以说是国内中药流通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行业重新洗牌,饮片企业占领市场甚至“弯道超车”的良机。作为国内最早参与药品集中采购和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从业者,笔者认为,中药饮片首次联合集采或将面临“质量层次”和“价格波动”两大挑战,理由如下:
一、质量层次不清晰,可能拉低医疗机构中药质量水平
此次集采,交易中心提出通过“质控溯源、质量保险、合量议价、交易结算、智慧药房”五大核心体系,破解中药(材)流通领域的诸多行业痛点,最终实现联盟省市中药(材)供应的“保质、提级、稳供”。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落实到集采品种的质量层次划分上则难度极大,在19个省的联合集采中实现“需求方的最大公约数”,谈何容易?
首先是品种来源的多样性问题 众所周知,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实战的武器,也是临床实践的结果。这样的实战经验和历史沉淀,造成了中药材原料来源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图2:2015-2020年国内附子销售增长图
图3:目前国内不同产区的附子饮片供应价对比
以“经方第一药”附子为例,该品种是临床中医特别是经方派中医最为关注来源的一味中药。2020年,国内城市医疗机构对该品种饮片的需求量在860吨以上,其中340多吨原料来自四川江油道地产区的5家附子饮片厂,其他来自于云南、陕西等地,价格从45元(公斤价,下同)到260元不等(未纳入规格差异,如中坝附子的炮天雄价格更高)。
而这样的价格差异,背后是种源道地性、历史传承、加工工艺和区域劳力成本的综合反映,都有其历史合理性,用俗话讲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我们简单限定1-2个集采中标价格,那么,哪个产区、哪种规格该退出历史舞台?何况云南丽江、四川凉山州(主要是木里县)还承载着中药材精准扶贫的重任。
其次是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 从天地云图中药大数据平台监测来看,国内中药消费水平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梯队:一是北上广和浙江、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二是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等中部省份;三是西北和西南诸省。其中,对饮片质量要求最高的是广东、上海和浙江等地。即使在广东省内,又存在珠三角地区和粤西、粤北地区巨大消费水平差异。
如果把这19个省的需求根据价格拉在同一水平线上,本着降低医保支出的大原则,最终结果将是发达地区跟着欠发达地区走,从而整体拉低医疗机构的用药质量水平。
对于这个问题,在前期公布的饮片集采文件中,笔者看到的是“符合药典标准+统片+选片”这样简单的质量层次划分,根本没有体现产区、加工工艺等差异,又如何能满足19个省近万家医疗机构的个性化需求?
二、中药材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中标后难以保障供应
图4:1988-2021年附子价格波动图
过去5年,在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萎缩、中间流通环节减少的背景下,“囤积炒作”成为传统贸易商的主要盈利手段,中药材原料价格屡屡失控。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2018-202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综合200指数的振幅高达18.96%,每年给中药材原料流通领域带来的损失超过380多亿元,已严重影响到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图4,附子作为短周期品种,过去30年的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但2014年产新后,部分附子加工企业联手炒货商,将其价格暴炒到2015年的115元以上,导致云南、四川等产区疯狂扩种,最终在2018年产新后价格跌到20元以下,农户损失惨重。
一方面,近两年,联手炒货商,通过控制中药材原料价格实现超额利润并打击竞争对手,已成为国内不少饮片企业的主要生存和盈利方式。在产销对接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19个省大规模的联合采购,标的明确、采购数量清晰,必然给这种“囤积炒作”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那些库存空虚的中药原料一旦被炒家刻意炒高价格,中标结果如何执行?
万事开头难,为防范上述风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质量层次上尽可能以医疗机构上报的需求为主 交易中心等平台工作人员不妨辛苦一点,多拆分一些标的,增加一些质量字段,而不能简单满足于“药典标准”这个最低门槛。
二是评标专家尽可能贴近实战 参与评标和评价的中药专家,最好是多一些来自一线的采购员、药剂师和药工,对传统鉴别经验和质量判定有充分理解。
三是质量优先价格辅助 在评分标准上质量的权重,至少应在50%以上,其次再参考报价、配送能力和企业规模等指标。而质量要求,除了评标专家的主观判断外,还应引入产地来源、生长年限、加工方法和片形大小等客观刚性要求。
四是让临床中医充分参与集采过程 笔者建议在集采需求、评标专家选择上,临床中医专家占比不应少于30%,同时还应分全科、内外妇儿和专科医生等,特别是儿科、外科等科室,他们通常对饮片质量的个性化需求更为突出。
因为中药饮片领域的复杂性,笔者一直认为,在产销对接体系(以追溯体系为核心)尚不完善的前提下,中药饮片的联合集采要慎之又慎,应在充分论证和试点基础上再全面展开。但现在既然已经提上日程,就应在工作推进中不断完善了。(作者为天地云图中药大数据平台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