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药材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原因,中药材质量一直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现象。综合2013-2021年的《国家药品抽检年报》业内发现,在国家药监局开展的中药饮片专项抽检中,多年以来持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混伪品代用、掺杂问题,二是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超限问题,三是采收加工与加工炮制不规范问题。
对此,业内认为,在国家到地方对于中药行业的持续支持与推广,以及海外市场对中药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下,我国中药产业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的同时,国家对中药及中药材质量方面的监管也将变得越来越严格,以上显现将成为国家重点整治的问题。
据了解,近日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局四部门就联合发布了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在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设施设备与工具、基地选址、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种植与养殖、采收与产地加工、放行与储运、文件、质量检验、内审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中还初次提出了“中药材生产实行可追溯”、“企业负责人需对中药材质量负责”等要求。此外,在药材质量标准方面,有了更严,更细的要求,在操作层面,给基地企业更多灵活性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业内普遍认为,该规范将加速推进我国中药材产业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据笔者了解,实际上,中药材一直以来由于不易保存等问题,在生产环节中,以及质量把控上易出现差池。因此,针对中药材一直以来存在的加工、制假、售假、加工炮制不规范等问题,国家乃至各地都一直在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管制。
近期,除了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外,还有不少地区也明确表示,将推进中医药,包括中药材产业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如随着国发〔2022〕2号文件和《贵州省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1—2030年)》(黔党发〔2021〕36号文件)带来的政策机遇,在2022年,贵州就表示将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抓牢质量关,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还明确将实施中药材产业“百千万”计划。聚焦大品种和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持续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力争“定制药园”达到100个左右,加快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入驻企业达1000家,黔产道地药材品种规范化建设面积扩大到40万亩以上(含林下种植)。
总的来说,在国家以及各地的助推下,我国中药材加工、生产等环节都将越来越规范。与此同时,中药材产品质量也将不断提升,这将对我国中药材产品品牌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在此背景下,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企业也需要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否则将会面临很高的违法成本,甚至被淘汰出局。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