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康复医学科也同样迎来了不小的挑战。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后疫情时代?,即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由于国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聚集性病例也有发生,传染风险依然存在,甚至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后疫情时代?亟需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室质量效益,加快内涵建设,提高重症康复诊疗能力,打造特色专科和优势学科,打好平战结合?组合拳?,进一步提升康复医疗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对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思考
政府财政?减收增支?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近期发表在《财政研究》上的文章估算,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财政造成的增支减收总额在1.2万亿-1.7万亿元之间,叠加受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的后续影响,2020年?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造成的减收6000亿元左右,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减收增支约1.8万亿-2.3万亿元。
从县级政府层面看,疫情对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直接影响,在财政运行上突出表现为?减收增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势必会对县级基本医保基金的支付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县级医院的投入资金也会相对有限,不利于医院在硬件及重症康复诊疗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医院营收较同期下滑
据广州艾力彼的调查数据显示,94.1%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现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医院下降幅度超过20%。疫情的发生对县级医院的生存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床位的使用率及门诊量均有所降低,导致医院业务呈波动性减少,收入营收较同期也逐步下滑。
其中,2020年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业务收入仅占同期正常年份的2/3。县级医院的运营压力倍增,对包括康复医学科医疗设备的投入及专业人才的招聘、进修深造学习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均不同程度缩减。
康复就诊流程趋向复杂化
以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例,疫情之前康复医学科在康复就诊流程的设计上,更多考虑的是便捷高效。疫情之下预防院内感染发生成为首要任务,科室对医患个人及环境(康复门诊/病房)的防护要求,入住康复病区接诊制度、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康复诊疗、康复治疗转介会诊制度等方面的调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设置缓冲病房、定期核酸检测及康复器械消毒及自我防护等安全要素进一步得到强化。
群众就医需求亟待满足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群众的就医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对于患有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折及意识障碍等需长期康复,具有?刚性需求?的特殊群体慢性病患者。
后疫情时代的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应如何改变?
?疫?则思变。各行各业都需要消化疫情影响,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县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发展也不例外。
主动担当作为,助力推动康复医学科发展
科室主任、支部书记要率先示范,进入收治一线,带头深入农村社区,调动科室同事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工作效率,与院部相关职能科室充分交流并协调解决临床康复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助力推动康复医学科建设发展。
提质增效,保障康复医疗供给
在?后疫情时代?,对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而言,不但要战胜疫情,更要打赢疫情过后更艰巨的发展之战。在确保院感安全的前提下,参照等级医院创建及专科质控检查等相关要求,为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及康复治疗流程,减少非必要性检查,缩短患者治疗等待时间,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此外,科室要探索创新相关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线上随访及康复指导,使之与线下康复治疗服务相结合。
开源节流,促进可持续发展
借助医院力量,积极争取医保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提高康复患者的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与县残联及老干部局建立沟通对接机制,争取资金投入政策的倾斜;依法依规接受各类社会机构捐赠资金或仪器设备。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增强成本意识,进一步强化?节支也是创收?的理念,向成本要效益,缩减非必要性支出。
保障科室员工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
在?后疫情时代?,参照院部的医疗核心绩效奖励机制引导科室员工的积极性,绩效二次分配中侧重对工作量绝对值的考核,降低对工作效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财务(收入与成本等)指标的考核。
打造特色专科和优势学科
作为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应借助省市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技术实力做大做强临床核心技术,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等,进一步发展特色专科,打造优势学科,力争在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重症康复水平。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疾病康复意识
后疫情时代,仍有很多患者不愿意前往医院康复训练。
科室在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正面宣传及科学引导群众认识和预防疾病,并落实县域医共体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乡卫生院)康复机构进一步延伸社区康复及居家康复等便民利民举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康复观念,尽早提高个人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