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药研发 » 正文

揭示莱姆病研究新线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0  浏览次数:149
刊登在12月4日的国际杂志mBio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引发莱姆病相关细菌的一些线索,旨在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降低感染的技术。

刊登在12月4日的国际杂志mBio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引发莱姆病相关细菌的一些线索,旨在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降低感染的技术。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白足鼠(伯氏疏螺旋体的宿主)的免疫系统对于不同细菌菌株可以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这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抵御感染的新方法。

 

莱姆病仅仅在美国被发现,在过去40年里,有25,000人患病,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中,研究者试图去理解15种不同的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度为何不同,在莱姆病常常发生的几个区域,大部分的白足鼠也受到了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白足鼠不像人类和正常鼠类,当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并不会发病。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者将白足鼠暴露于伯氏疏螺旋体下,研究其被感染的过程,所有的伯氏疏螺旋体都会感染白足鼠,但是有一些菌株却会设法在白足鼠多种组织中生长,以变得细菌浓度加大。结果显示,白足鼠的免疫反应越强烈,在其组织中发现的细菌越少,反之亦然。更为重要的是,在白足鼠组织中高浓度存在的菌株也是较为流行的菌株。

 

当针对单一的伯氏疏螺旋体蛋白产生免疫反应的时候,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白足鼠可以对单一细菌菌株存在的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这就帮助我们解释为何在自然界中伯氏疏螺旋体会出现单一多样性。

 

一旦针对白足鼠的疫苗研发出来,其就可以用于暴露在免疫过的小鼠中进行选择性检测了。这项研究为我们了解莱姆病以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以及新型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