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计划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随着这一政策的发布,业内普遍认为医药代表将面临新挑战。
《通知》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将分期分批加快推进,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工作任务则包括“抓扩面、建机制、打基础、推协同”四个方面,其中抓扩面方面将实现四个全面覆盖,明确2022-2024年这三年内DRG/DIP完成对所有统筹区以及医疗机构的覆盖,而在病种覆盖方面,按三年安排实现DRG/DIP付费医疗机构病种全面覆盖,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70%、80%、9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鼓励入组率达到90%以上。
业内指出,由于通知对病种覆盖的初期要求就达到70%,意味着大部分科室都将在2022年就被覆盖,这对市场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的冲击。即使大部分医院存在一定的缓冲期,但随着原有的运营模式跟随支付改革的推进而变革,在未来3-5年,医院市场也将避免不了大洗牌。
另外在医保基金覆盖方面,按三年安排实现DRG/DIP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达到70%,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30%、50%、7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鼓励超过70%的基金总额预算覆盖率。从DRG/DIP占住院医保基金支出比例来看,可以看出医院需要适应支付改革,并且时间有限,若跟不上改革进度,医院的生存将面临挑战。
机制建设则是核心,通知明确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善核心要素管理与调整机制,健全绩效管理与运行监测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价与争议处理机制,建立相关改革的协同推进机制,不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内涵式、精细化发展。
其中在建立相关改革的协同推进机制中还提到,要建立与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措施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正向叠加效应。业内指出,这也意味着,集采后,随着药品医用耗材价格的下降,病组(分值)的价格也要相应向下进行调整。
总的来看,随着通知的发布,医院将面临大调整,而和医院直接接触的医药代表群体也将面临挑战。在DRG/DIP付费方式改革推进下,医院用药的方式将发生改变,一些昂贵的原研药、未过评药品、辅助药或都被会挡在门外。在此背景下,医院代表的压力可能会加大,一方面需要考虑药效,另一方面也要抓价格,因此,如何渡过这一个寒冬将是医药代表需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