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对进口原研产品的影响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议题。原研药企究竟是“中标死、出局生”,还是如去年拜耳总裁StefanOelrich所说的“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
我们选取已执行较长时间的第1批与第2批集采产品,运用【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PharmaONE】的中国整体市场放大销售数据与【中国药店零售数据库R-PDB】的零售销售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国产仿品替代效果达到,中选仿品功不可没
图1和图2分别统计了第1批和第2批集采品规原研/仿品整体市场销售额占比。由图可知,仿品的销售额占比在集采执行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1批集采品规中,仿品的占比从43%升至51%(增长8%),第2批从73%升至84%(增长11%)。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中选仿品占比的增加。
图1.第1批集采品规原研/仿品整体市场销售额占比
图2.第2批集采品规原研/仿品整体市场销售额占比
2、中选原研放量明显,未中选原研销量下滑
图3和图4分别统计了第1批和第2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量变化。由图可知,未中选原研的销量均有超过20%的下降,而中选原研的销量却大幅增加。这一发现符合大家对集采放量的预期。
图3.第1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量变化
图4.第2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量变化
3、中标出局都不好过,中标好像更难过
图3和图4分别统计了第1批和第2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由图可知,无论中选与否,2020年销售额均有大幅下降,且中选原研的降幅比未中选原研更大。第1批中选原研比未中选原研多降了16%,第2批多降了4%。随着第2批集采执行时间的变长,两者的降幅差值可能会越来越趋近于第1批集采,并不存在StefanOelrich所说的“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
图5.第1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图6.第2批集采品规涉及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5批集采原研企业的参与程度也证实了原研对集采的看法。从图7可以看出,原研企业参与集采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原研中标的通用名数占比始终在10%上下浮动。
图7.1-5批集采原研中标通用名数占比
4、原研企业都在尝试布局零售“回血”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原研企业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选择了第1批和第2批集采品规相关的原研企业5家(分别是拜耳、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和施贵宝),分析了这些企业15款相关原研产品(见表1)的整体市场及零售端的表现情况。
表1.五家原研药企1-2批集采涉及的原研产品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了2个结论:
1.中选原研销售额降幅远大于未中选原研
图8-12分别展示了这5家企业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中选原研2020年的销售额降幅均远大于未中选原研。中选原研的降幅都在40%以上甚至高达99%,而未中选原研的降幅基本小于30%。
图8.拜耳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图9.默沙东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图10.勃林格殷格翰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图11.赛诺菲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图12.施贵宝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销售额变化
2.所有原研产品都在积极布局零售,且未中选原研零售端销售额普遍增长
表2展示了这5家企业1-2批集采品规相关原研整体市场与零售端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1个明显的现象是,未中选原研在零售端销售额均有所增长,最高涨幅高达39%。而对于中选原研,零售端销售额要么增长,即使下降也比整体市场的降幅低很多(见“2020年零售端与整体市场销售额增长率差值”列)。这些都说明,所有原研产品都在积极布局零售,找寻生存机会。
表2.五家原研药企1-2批集采涉及的原研产品整体市场与零售端对比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原研产品在集采中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困境,不管中标与否,整体市场销售额总会降低,中标产品的降幅甚至更大。在如此困境下,选择零售布局是较多原研企业的选择,从效果来看,确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