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云南省“十大云药”品牌国内专家评介会议在昆明召开。经过会议研讨,专家组认定将“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10个品种为“十大云药”品牌药材。
一、云南中药材发展并不均衡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的统计,近10年,国内中药材生产无论基地建设还是种植面积,都保持着高速增长,注册合作社达283243家,种植基地12300多个。
云、贵、渝 、桂、甘是基地和合作社建设的热点省份,其中云南省排名前3位。庞大的实体数量,造成云南当地中药材生产参与群体和最终形成的产能、产值严重不匹配,没有充分给产地农户带来更大实惠。
二、十大云药行情简析
表:十大云药2020-2021年价格涨跌情况(公斤价)
茯苓,今年云南产新遭遇雨水天气,影响采挖加工进度;而安徽省岳西县的茯苓开始大量产新,因长势较好,产量较去年有所增加,但市场需求量大,近期出口订单增多,产地陈货库存消耗殆尽,产地加工户抢购鲜货,造成安徽鲜货少;靖州市场茯苓来货多成交量大,价格稳。目前亳州市场安徽统白丁46-47元(公斤价,下同),小丁38-42元之间,新的历史高价。
茯苓国内分为四大产区,最大的产区位于大别山区的英山、岳西、霍山、金寨县和罗田县;其次是云南的景谷、永胜、华坪、维西和楚雄一带;第三是湖南的靖州到广西的三江县一带;第四是贵州黔东南州的黎平、六盘水区盘县一带,其它如四川秦巴山区、陕西秦岭、东北地区亦有产出。其中,湖南靖州、云南景谷是国内主要茯苓加工中心。
茯苓生产要消耗大量木材,特别是松木和椴木,想要增加产量,就要扩大山地开荒,获取原木,而现各产地的松林管理依旧从严。目前从非洲进口的茯苓量暂时不多。
茯苓易生虫生霉,需冷库保存,这也造成市场上的库存不高,而且其年消费量有3万吨以上,加上2020年新药典规定茯苓含水量要求从18%下降到15%,加工成本相对增加,而另一方面,对茯苓无硫烘干的要求也成为其价格的有力支撑。
但茯苓生产恢复周期短,少有连续年份涨价的情况。疫情期间,为防短缺,下游企业纷纷增加茯苓库存。未来价格走势如何,还需关注供需情况。
灯盏花,这两年价格不高,云南剑川县、大姚县、陆良县整体种植面积不如前两年。灯盏花根据含量不同,颜色有差异,价格在24-35元之间,大姚、剑川货在23元上下,陆良县高含量价格在36元左右,主要为云药和广药采购。
云南产区的家种灯盏花主要采割地上部分,野生资源则 是全草采挖。家种货主要用于提取;野生资源含量略高,多直接入药。
现在云南产区亩产量高的在200 -300公斤,一般家种资源会采收两茬。四月第一茬采割后,六七月份还会再采割一茬。当地灯盏花主要用于提取灯盏花素,受到含量、色泽增多因素影响,利润并不理想。
前几年,因为有多家企业订单支撑,云南当地灯盏花生产相对稳定,但2018年之后,随着中成药特别是注射剂的消费量下滑,该品种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伤害到部分产区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而且该品种需求面不大,近期价格难有太大突破。
木香,产区产新继续,求购商家增多。近日行情从跌转稳,且货源走动正常,目前市场云木香四川货多要价在15-17元之间不等,云南货价在15元,一般饮片报价在19-20元。
木香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永胜,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云南大理鹤庆县等地;四川雅安的天全、宝兴,达州宣汉罗盘山一带,绵阳北川等地;重庆城口、开县、万州、奉节等地;湖北恩施利川、宣恩等地,陕西安康岚皋县、商洛柞水县等地。
云南产区产量一般占全国50%上下,四川、重庆产量占35%左右,其他产区占15%左右。目前来看,木香种植与粮食作物相比有优势,前期涨价是干旱减产,利好已经释放。但在今年中药材整体涨价背景下,云木香产新后很可能还有一波涨势。
三、产地评价
一是生产的合理计划性 云南中药材生产仍呈现盲目和无序性,铁皮石斛、黄精、白及,甚至是三七等品种,生产面积仍需调减。这一点,大数据平台完全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二是如何提质增效 对云南中药材生产来说,提质增效是接下来的关键,特别是如何确保三七等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全程质量可追溯。
三是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云南是我国中药资源蕴藏种类数量第一大省,野生药用资源丰富,但资源的代偿性开发、可持续开发,长期得不到重视,部分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涸泽而渔”的危机。
四是十大云药品牌长期发展规划 对十大云药进行全方位和引领性发展规划和品牌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标准制定、质量追溯、产业基地认证和品牌管理能力。聚焦质量提升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品种选育推广,加强农药使用管控,加强产地加工管理,加强深层次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顶端设计,做大做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总之,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中药材物种选育、种子种苗产业发展,以及优质药材的产业链开发,都具备其它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望云南产区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政策扶持和产业资本投入双管齐下,才能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