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去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29.37%,利润增长23.5%,销售收入增速较2010年提升2.87个百分点,但利润增速下滑6.34个百分点。这也是医药行业利润增速5年来首次低于收入增速。
医药行业利润增速之所以出现下滑,与药材成本上涨不无关系,而受药材成本上涨冲击更为严重的是中医药产业。
由于中药材产量存在波动及炒家炒作因素,部分中药材在过去两年内“身价”倍增。仅2010年全年我国市场上537种中药材超过八成出现涨价,平均涨幅达109%,近三成涨幅过半;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有6%的品种涨幅超过181%,2%的品种涨幅甚至超过300%。其中,冬虫夏草贵比黄金,太子参、三七、金银花、党参的涨幅均创历史新高。而这样的价位居高不下延续至今。
根据数据显示,中药材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了第一波大幅上涨。从2009年初到2011年上半年两年左右时间内,中药材价格平均上涨了近两倍。时至今日,太子参、三七的价格仍然居于高位,三七每公斤仍然在600元以上。而三七是“血塞通”等中药的主要原料药材,多家企业都因此面临价格倒挂的困境。
“从实际情况看,中成药降价并不容易,对药企来说很为难,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药材成本上涨幅度过大导致的。一些药企的微利产品成本价格倒挂的现象已出现了一段时间,部分药企的利润空间实际上已逼近‘天花板’,中医药产业因此步入‘微利时代’。”有中医药业内专家如是告诉记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是导致医药行业去年出现利润锐减的外因。”医药行业分析师姚杰如是说。
而价格倒挂的中医药,有许多是百姓日常使用的药物,如“藿香正气丸”、“复方丹参片”等,出现产品亏损现象,而由于生产设备无法闲置,企业只好采用压低产量来挺过难关。一名药企的销售经理向记者坦言,以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不下70种,因为没有利润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减少产量,甚至不再生产。
为了不做赔本生意,一些药企不得不将部分物美价廉的常用中成药下架。“之前降价幅度最大的还是原研药,即进口药,但中药的利润一直远低于化学药,怎么降、降多少,真的不容易掌握,价格管控得不好,一些好的中药品种甚至有可能退出市场。”有业内人士如是说,而从事行业研究的副研究员吴维海则担心更为糟糕的情况,“为了能够控制成本,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规避’降价。将‘降价令’上的药品下架,或是‘改名换姓’,或是增减原料,再重新包装上架,以维持利润。”(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