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患者——
“流动医疗”上门服务
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中心卫生院驱车出来,没几分钟便进入茫茫草原。在车上,说起到牧民家中出诊,该院院长晓明说,牧民居住分散,要准确找到一户并非易事。“就算现在用上GPS定位,巡诊一天顶多也就看四五户牧民。”
半个多小时后,车子顺着车辙来到了那木吉勤家门口。“这是今年第5次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了。”晓明表示,尽管下乡送医送药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上门为牧民提供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是这两年才开展起来的。
据统计,内蒙古平均每个卫生机构的服务面积达275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在农村牧区,距离最近医疗机构5公里以上的住户占29%,以最快的交通方式需要超过30分钟才能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住户占14.5%。
改变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提出的建设“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工作安排,苏木乡镇卫生院应与嘎查村卫生室分工合作,建立流动卫生工作站,与边境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签订服务协议,每年上门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少于6次。
“卫生院不可能搬家,但医院也可以设在汽车上。”晓明介绍,嵯岗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一辆流动医疗服务车,上面搭载了便携式出诊包及移动诊疗设备,“可做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等11项检查,同时也能完成布病检测、视力检查等服务,承担70%以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检查,完全适应巡诊要求。”
进入毡包,医护人员用普通背包大小的多参数健康检查仪,为那木吉勤及其老伴进行了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体温与尿检生化分析等内容的检查。两位老人都有高血压病史,此次检查结果表明血压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老人说,在没有巡回医疗队之前,自己生病了骑马赶车到卫生院要用1天的时间。
除建设流动医生工作站外,内蒙古还在一些边远旗县区建立流动医院,依托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专家下乡巡回诊疗,把县级医疗专家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从今年起,该自治区在原有20所流动医院的基础上,着手建设13所流动医院;在为10个盟市配置200余个流动卫生工作站的基础上,依托493所苏木镇卫生院,再建设500个流动卫生工作站。(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让医疗卫生资源走进草原,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及时、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毕力夫说,据统计,流动医生工作站平均每上门开展一次服务可为牧民节省费用244元。
设中心——
让牧民就医少跑路
在那木吉勤的身后,摆放着一个药箱。老人将药箱打开,里面装着各类治疗常见病的药品、高血压用药及防病知识宣传蒙文手册。“感冒发烧了就给医生打电话,按照医生指导吃药箱里的药。”那木吉勤表示,每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下来都会对小药箱内的药品进行整理补充并做详细记录。“现在不怕病急买不到药,吃得也放心。”
201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在呼伦贝尔市试点推行“小药箱进牧户工程”。现在,自治区已为距医疗点10公里以外的36万户牧民每户免费发放1个家庭小药箱。“小药箱既是公共卫生产品,也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载体。”毕力夫说。
可草原居民一旦患上大病、重病,如何就近获得救治?该自治区采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造跨区域医疗中心的措施,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问题,尽可能让草原居民就医少跑路。
“今年,呼伦贝尔市启动实施医改综合示范区建设,探索整合优势资源,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蒙中医药六大服务中心,已取得明显成效。”新设立的呼伦贝尔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主任张旭林介绍,以急救体系为例,通过资源的优化布局,区域内平均急救半径在城区缩短到8公里以内、农区缩短到30公里、牧区缩短到4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城区小于15分钟、农区小于20分钟、牧区小于30分钟。
而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正建设4个国家级和1个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临床医学中心,每个盟市建1个~2个区域医疗中心;在覆盖人口高于30万人的旗县,由综合医院牵头联合其他医院组建区域性医疗中心,低于30万人口的旗县则依托临近区域医疗中心或三级医院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
面对地图,毕力夫一个个核实着各盟市上报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这些中心就如草原上的一面面红旗,连成线,形成网,最终将覆盖整个自治区。”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