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南京医药公告称,转让旗下中健之康供应链服务公司41%的股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药公司16.85%的股权,同时挂牌新疆奇康哈博维药公司12.63%的股权。三项资产转让价格分别为1.71亿元、720万元和867.14万元。
与一般股权转让不同的是,南京医药还承诺,在2013年一季度回购中健之康旗下不从事物联网业务和电子商务的药品经营业务。
中健之康成立于2009年7月,主要承担南京医药的“快批”业务,以及部分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快批即大批量的药品分销,区别于传统直接配送医院药店的医药流通模式。九州通(600998)就主要从事快批业务。
南京医药董秘蒋晓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并非就此放弃快批,出售中健之康股权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司年报。我们计划在联合博姿正式入股之后,明年一季度就把中健之康的经营业务回购。”
此举相当于用中健之康41%的股权做抵押,用换回的款项填充南京医药净利润。有市场人士认为,这存在业绩操纵之嫌。
快批之惑
中健之康主要承担快批业务,与新业务无法协同导致业绩不佳
这已经不是南京医药第一次出现回转交易。2011年底在南京证券[微博]的股权交易过程中,南京医药就涉嫌通过先卖出后宣布转让失败的方式,试图做高业绩1.296亿元,避免当年陷入亏损。
当然上一次的操作未能扭转南京医药巨亏的命运,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南药将被戴上ST的帽子,这显然是各方都不愿见到的。今年12月1日,南京医药披露11月中旬挂牌南京三处房产成交,交易金额为2.55亿元,暂时得到喘息。
此次转让中健之康也颇有深意。在南药内部,中健之康主要承担快批业务。评估报告显示,中健之康2011年销售额13.59亿元,净利率只有764万元,净利率只有0.56%。九州通内部人士介绍:“快批利润率的确不高,出现这样的低利润也情有可原。”
快批一向被视为医药流通企业改善现金流的主要业务。尽管利润微薄,但还是被一些企业所倚重。上述九州通人士表示,国企在快批业务上往往不赚钱,因为快批面向的中小型销售终端采购金额小,工作量又很繁琐,“仓库管理跟不上就没利润”。
在他看来,南京医药等国有医药流通企业擅长的是医院药房市场。“尤其像南京医药实现了药房托管之后,配送数量、金额都有保障,效益也会好。”因此南药出让中健之康,也有其内在逻辑。
不过蒋晓军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快批是南京医药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中健之康只是产业链不成熟,没法发挥协同效应,才导致了业绩不佳。”
中健之康除了快批业务之外,还承担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医药流通的“新业务模式”,但几年运作下来,南药认为这些新业务并未实现预期的效益,反而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这也是南京医药出售中健之康股权的理由之一。蒋晓军表示:“这个时候转让出去,明年还是要把中健之康的主营业务板块回购回来的。那些新兴业务就不要了。”
利益输送?
中健之康回购价值肯定会提升,南药实际为错误的合资决策埋单
南京医药出售上述股权既可以调整业务结构,又可以改善公司业绩,称得上一箭双雕。但这笔交易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三笔股权交易涉及金额接近2亿元,如果顺利完成,将为南药带来净利润。这又引发了操纵业绩的质疑。
南药是否有这样的动机呢?
在资本市场上,南药今年的看点早就不是盈利几何,而是能否“保级”。但蒋晓军明确表示:“从现在的业绩来看,其实不用出售中健之康和另两笔股权,公司明年也不会被ST。”
南京医药三季报显示,公司1-9月实现净利润733万元,加上本月公告成交的2.55亿元房产,只要南药制药维持正常经营,应该没有ST之虞。那么,确定保级之后,南药的确没有强行做高业绩的必要。
反倒是中健之康的市场失利颇有深意。2010年3月,香港上市公司三宝科技(01708,HK)与南京医药合资成立中健之康,双方各持股50%。南京医药拿出了快批业务,而三宝科技则致力于中健之康发展物联网和电子商务。
3年时间内,中健之康共实现净利润1290万元,按股权比例,南药仅分得645万元。新业务拖累传统快批业绩,成为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三宝科技的入股并未带来意向中的结果,只是分走了原本属于南药的利润。而此刻,南京医药却要为这场错误的合资埋单。上述物联网业务被剥离后,将纳入钟山创意兴建的紫东国际创意园之中,南药也算为合资公司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归宿。只是作为钟山创意接纳这个鸡肋业务的代价,南药不得不掏出真金白银。
蒋晓军明确表示:“回购中健之康的经营业务时,价值肯定会有提升。具体估值多少要看外方的判断。联合博姿强烈要求我们保留药品经营类的业务,所以在回购价格上他们会有自己的考虑。”
南药之所以为三宝科技承担转移物联网业务的损失,或许源自三宝科技的发起人之一红石科技。红石科技此前曾与南药成立合资公司,占股60%,合资公司受让了南药转出的“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等6家中药类子公司。南药宣称转让是为了引入外资的需要,但此举曾被外界质疑是变相贱卖国资。
南药将为中健之康支付多少对价,这一疑问或许只能等到2013年一季度正式实施回购时才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