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中长期的核心战略。在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步伐正在加快。那么,迈入创新2.0时代,药企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从机遇来看,医药是刚需,随着老龄化加剧,消费不断升级,居民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可支付收入的增长,未来医药创新领域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16- 2020年我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从13294亿元增长至17919亿元,另据业内预测,到2021年,我国医药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达1885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药企纷纷加入创新药赛道,国内创新药领域也逐渐出现靶点集中,过度重复的问题。例如,PD-(L)1、细胞疗法、双抗、ADC等热门赛道目前都非常拥挤,其中以PD-(L)1为例,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已有10种,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多。据药审中心数据,截至今年9月,其已受理276件PD-1的注册申请,共有42个申报企业。另据西南证券预测,预计未来2-3年内国内上市的PD-1单抗将达到15个。赛道趋于拥挤,产品价格不断压低,加之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临近,市场对于PD-1赛道竞争前景普遍不太乐观。而在众多药企扎堆进入某个赛道的情况下,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行业健康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另外,由于我国过去长期以来都以仿制药为主,在创新药方面的研发投入、研发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这也导致我国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很少,很多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或为伪创新,即只是针对某个成熟靶点去制造替代药品。
在业内看来,只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从0到1的突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也才能带动我国的新药创制走向良性循环的研发之路,这是我国创新药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今年7月份,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的通知。该文件鼓励真正的新药,而不是me too的药物。长远来看,将有利于规范抗肿瘤药物新药的研发方向,并助力我国抗肿瘤药物新药的定价改革,汇集更多的患者人群。
有分析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抗肿瘤药、抗心血管药,还有其他品类的慢性病用药,都会以这种原则来定义新药。而这些药品一旦被列入新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味着普通的价值低的新药,将会被退回或者是增加了审批的难度。相反,对于真正创新型的新药研发来说,将会大大加快其审批速度。此外,该分析还指出,如果企业在开发新药的项目立项的初始阶段,其候选的药物临床价值并不高,就会导致它最后获批时难产。这将意味着,新药研发企业投资可能会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