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0月以来,与糖尿病有关的患者教育、医生培训、社区联动等各色活动陆续在国内各地开展。而2010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JMed)发表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9.7%,据此推算,中国目前有9240万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并有1.482亿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其中,农村患病人口增长速度惊人,总数量已接近城市。IMShealth预测,到202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高达1.5亿,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同时,该机构发布的2010年国内部分样本医院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近15%,高于全球同期增速。
经记者调查了解:一位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用药类型和数量不同,每月用药费用约在200~700元之间。而糖尿病相关产业链则广泛涉及糖尿病的诊断监测设备(血糖仪)、胰岛素给药器械(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等)、化学降糖药物、胰岛素、降糖中成药、保健品以及医疗服务等领域。
今年7月,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下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规划,将高血压、糖尿病列入控制目标之一,要求到2015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这意味着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
这个市场很诱人,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加大基层市场培育
“国内一线用药市场已经日趋成熟,近一两年的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市场增长率持续下滑。”行业分析者指出,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国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国家控费政策等让制药企业倍感压力。
而与此同时,二三线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医院市场包括(县乡村)三级医疗市场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基层医药市场,整体规模将达1699亿元。“我们的很多新型降糖产品在县级医院销售得非常好,只要有好的药物,县级医院的医生和患者们也都很乐意使用。”一位药企市场人员表示。
不过,虽然看好基层市场,但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由于国家控费压力的增加,企业利润增长可能不如预期。例如,此前发改委就曾强制要求:2011年9月1日起,胰岛素产品最高零售价不超过65元/支。一位王姓业内人士表示,“另外,基层市场实在太散了,很难通过某种单一方式全面辐射。”
一般来说,在中国,某类药物市场的发展往往由该领域领头的跨国企业率先进行市场培育,随后不断有相关企业跟进并进一步拓展。
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外企对国内市场的培育一般有3大特点,一是外资企业持续不断研究中国的政策环境,对政策环境的变化更为先知先觉,起步也更早;二是除了具体事务的操作外,外企进行的此类活动多与卫生部等官方、中华医学会等半官方权威机构组织合作进行,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三是目光也更为长远,很多项目持续多年。
不过,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糖尿病日”期间的互动中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比如今年甘李药业便与中华医学会有合作项目。
针对性产品政策
事实上,由于中国市场复杂多变,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很多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开始改变。与此前高歌猛进、大鸣大放的市场策略不同,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开始针对地域、治疗领域、病人进行细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培育和产品推出。
近日,诺和诺德在北京宣布:旗下又一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5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50)上市。诺和锐50不是一个新作用机制的药物,该公司此前有不同比例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在华销售。诺和诺德公司人士坦言,诺和锐50的上市是为了满足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的需求。这种由50%的门冬胰岛素和50%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构成的制剂可以在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的同时,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对诺和诺德现有产品线也是一个很好的丰富。
11月初,世界最大的医疗设备公司之一BD公司在华推广其一款新的胰岛素笔用注射针头。“中国人的脂肪层较薄,常规8mm针头在注射时如果省略捏皮这一步骤进行不规范注射,很可能造成肌肉注射,引发低血糖风险。而4mm的针头则更加安全,且病人痛感更小。”BD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而在口服用药方面,默沙东日前也宣布由其研发的全球首个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复方口服制剂——捷诺达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即将在国内上市。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药物的上市在丰富疾病控制手段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在中国糖尿病用药的细分市场中,口服药和注射用药既互为补充,又存在交叠竞争。目前,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拜耳等传统市场霸主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也有不少新企业加入到该领域的竞争中。”分析人士表示。
“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加,很多企业在华的渗透,可以以快速见效和快速回本的方式进行。”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比如营销活动会更细分的针对某个产品进行,空泛的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活动开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