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药研发 » 正文

我国发现或可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的“IgM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30  浏览次数:149
近日,首批“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王继扬课题组,发现了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

  近日,首批“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王继扬课题组,发现了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免疫缺陷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成果已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与IgM结合的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干扰其增殖,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溶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该“受体”。

 

  王继扬课题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基因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的状态下,免疫功能和自身抗体方面会产生何种结果。经艰辛工作,课题组仅用3年时间便首次发现了该“受体”的基因FcμR。研究发现,外来病原体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小鼠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况,其抗体滴度下降至正常小鼠的1/3以下。深入研究还发现,该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时,不但不易被激活,反而容易死亡。不仅如此,缺乏FcμR基因的基因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会自行产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体,包括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或诱发关节炎的类风湿因子等。

 

  王继扬课题组发现和了解“FcμR基因”上述两大功能意义重大,因为该基因一方面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该基因也可抑制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有害抗体,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未来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IgM受体”,促进机体内有益抗体的产生,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因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孙国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