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的核心平台,北大国际医院即将投入运营。这家筹备了多年的大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身“豪华”——总投资规模超过45亿元,建筑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集结36个医疗中心、49个学科、1800张病床,不仅将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航母”,更将刷新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的纪录。
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董事长王杉说:“北大国际医院的筹建历经多年,跨越两次医改,讲述了一个社会资本办医的曲折故事。”
■曾经“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王杉说,在社会资本办医相关政策出台之前,社会资本办医步履蹒跚。北大国际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1月,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方正集团、北大资源各占30%的股份,北京大学占40%的股份,全面运作这家医院的筹备工作。而事实上,从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后,建立北京大学总医院的设想就被提了出来。
2003年5月,王杉出任“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第五任董事长。当时的王杉还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并兼任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前四任董事长分别是王德炳、陈章良、韩启德、张维迎。
2003年9月,北京市卫生局批复同意建立北大国际医院。医院定性为非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投资总额达28.5亿多元,地址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内。王杉说,之所以定位非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一方面按照当时国内税率,办营利性医院几乎没有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策划筹建非营利性北大国际医院,经常面临的难题是‘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王杉说,当年仅为了北大国际医院的立项,他曾经“两年盖了40多个图章,跑了多少路可想而知。这事儿难在哪儿呢?难在当时没有政策依据”。
王杉找到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两部委的回复让王杉很无奈——卫生部表示自己在项目审批中只参与发表意见,没有立项权。国家发改委则表示,这类项目的审批权确实在他们手里,但问题是,国家批复的医院项目从来都是财政投资建设的医院,社会资本办医的审批还没有政策依据。
200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将原来的政府审批分成了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类。正是这个决定使北大国际医院筹建出现了转机。
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大学城、医学城及其他园区性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但“其他社会事业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这份文件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本办医找到了政策依据,而且北大国际医院项目的立项审批权由中央下放到了北京市发改委。
“2005年4月8日”,王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日子脱口而出,“因为这一天,我终于从北京市发改委拿到了北大国际医院项目核准的批复”。
■成熟高端人才引进成短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缓解后期进人的压力,北大国际医院各类人才的引进目前都在按照计划逐步开展。提前选拔、锁定、培养人才,拟安排分批次引进专业人员。2011年已招聘近100名医护人员,2012年拟招聘200余人,其中校园招聘以京内外重点医学类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为主,
王杉介绍,按照一期500张床的规模,2013年北大国际医院运营初期所需人员总数近1300人,其中医、护、技专业人员近1000人,未来5年内,随着门诊及住院病人不断增多,员工人数将逐步达到4000人。
王杉说,与其他非营利性医院不同,北大国际医院由于规模及人才储备等软硬件条件的具备,不担心医保定点问题,将来可向政府争取解决。他坦言,目前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引进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
目前,大部分成熟的高端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其自由流动还存在一定困难。而且,薪酬高并不是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吸引高端人才的“利器”。更多的成熟高端人才人看中的是职业发展前景,比如,公立医院的正教授,尽管钱挣得不多,考虑到职业发展,他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
■期望鼓励政策落地
如果说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给北大国际医院提供了“出生”机会,那么,今年8月30日,北京市首次发布的针对社会资本办医的鼓励政策则给医院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这一新政被业界概称为“京18条”。“京18条”显示,今后北京市将允许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建医院将优先安排社会资本举办,对政府办医与社会办医的政策将“一碗水端平”。无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给“京18条”以高度评价。一位民营医院院长甚至形容这一新政“开启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春天”。
“从床位拥有率来讲,我国目前医疗机构近90%是政府办,但政府投入不足。既然这样,就一定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着多年筹建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经历的王杉对“京18条”颇有感触,他说,“‘京18条’的颁布,让北大国际医院的发展可谓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但王杉又期盼说,随着医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但这些还不足以让社会资本办医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在操作上一帆风顺。我们看到了希望,但还期望更多的实施细则出台,期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同时,有些方面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如在医院等级评审、设备购置以及高端医疗服务的财税政策等方面。(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