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换肤”不成反“烂脸” 刷酸美容乱象引关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14  浏览次数:76
  8月11日—9月2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对主流媒体、全国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监测发现,“刷酸美容乱象”相关话题受到舆论较多关注,舆情热度较高。     事件概述      “刷酸”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美容方式。近期,在某视频社交平台上,关于“刷酸”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0.9亿次,许多视频宣称“刷酸”可以祛黑头、收缩毛孔、祛痘、美白,视频标题多为“手把手教你刷酸”“在家刷酸”等。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科普文章《科学认识“刷酸”美容》,详细列举了“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与化妆品的区别,并介绍了对化妆品中“酸”的管理要求等。该科普文章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刷酸”美容和相关化妆品市场乱象也引发关注。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以8月11日—9月2日为监测时间段,相关舆情呈“双峰式”发展特征(见图)。       第一阶段: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刷酸”美容科普,引发舆论热议,热度达到顶峰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的科普文章《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称,所谓的“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都可影响“换肤”的深度。文章指出,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目前,“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种类很多,有些“酸”不能用于化妆品,如维A酸、三氯醋酸等。文章显示,为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以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为例,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在化妆品中可以添加某些“酸”,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如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过6.0%,产品pH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化妆品中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中,同时在标签上应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等。文章强调,化妆品是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具有医疗作用,部分化妆品能够实现一定的清洁、去角质等功效,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称,防止误导消费者。该科普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转发。     同日,北京商报网发布的《在家“刷酸”需谨慎!国家药监局提醒:刷酸治疗需在医疗机构开展》称,在小红书搜索“刷酸”,有22万多篇笔记和1900多件商品;网民对“刷酸”的评价存在差异。文章称,消费者小杨在看到网上宣传的“刷酸”作用后,购入了一盒水杨酸棉片。小杨坦言:“实际上我没有坚持用几次,抹了之后会出痘痘,就不太敢继续用了。”但是,仍有不少人认可“刷酸”的效果,有消费者表示:“我的皮肤容易出油,我觉得‘刷酸’挺管用的,感觉出油变少了。”     此外,还有媒体以《国家药监局提醒手动“刷酸”有风险》《爱美女孩快住手?手动“刷酸”的危险你要了解》等为题进行相关报道。     在微博平台,@财经网发布的“国家药监局: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开展”“刷酸医美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引起关注,相关话题阅读量达4986.2万人次。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呼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人员操作。如@成都八大处面部年轻化中心表示,近年来,许多网红博主教消费者在家自行“刷酸”,但事实上,盲目“刷酸”很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留下难以修复的皮肤损伤。另外,并不是所有皮肤情况都适合“刷酸”,非妆字号酸类产品使用应到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士操作。     二是认为“刷酸”风险不大,可以自行操作。如@往星中-认为,如果做好功课,自己“刷酸”风险不大。     三是认为医疗机构的“刷酸治疗”价格高。如@用户jngp0l9fey称,在医院接受一次“刷酸治疗”要七八百元,费用较高。     四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线上线下监管。如@luluyuxin呼吁,重点查处无证经营的黑店;@su进酒建议,加大对美妆博主的监管力度。     第二阶段:含酸化妆品品牌发布宣传和科普微博,舆情出现波动     此阶段舆情波峰主要由微博平台信息引起。美国Stridex施颜适官方微博@Stridex施颜适8月12日发布的微博,在8月31日的转载量超2000人次。该微博称,“医疗刷酸”不等于“护肤品刷酸”,消费者选择产品应该谨慎。该微博在宣传其产品专业性、安全性之外,还附上了国家药监局网站的科普文章截图以及“医疗刷酸”与“护肤品刷酸”的区别。该微博获得品牌“粉丝”的支持和转发。     报道内容分析     除转载相关信息外,舆论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注电商平台上存在较多不合规“刷酸”产品。中国网发布的《淘宝、拼多多售果酸超标“刷酸”化妆品,市场混乱如何破?》称,在淘宝、拼多多上搜索“刷酸换肤”,会出现大量刷酸类产品,其中The?Ordinary产品宣称含30%的果酸。在淘宝天猫国际上,The?Ordinary产品展示介绍中包含“The?Ordinary30%果酸水杨酸换肤面膜淡痘印坑”字样,显然与国家药监局“化妆品α中-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过6.0%”的要求不符。拼多多平台上,The Ordinary的产品展示中介绍:“含有30%果酸+2%水杨酸。本产品中乳酸、酒石酸、柠檬酸都属于果酸。”此外,该文章还指出,黑猫投诉平台上不乏消费者投诉“刷酸”产品的记录,如投诉在“阿里”“拼多多”上买到的果酸是假货。     搜狐号“聚美丽”发布的《药监局发声,“刷酸”或迎来一针“镇静剂”》称,根据规定,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避免使用“换肤”“焕肤”等不当宣称,防止误导消费者。而在淘宝平台上搜索“刷酸”产品,“焕肤”却是其主要宣传用词之一,如The Ordinary、达尔肤等都存在这一宣称。同时,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关于“刷酸”的讨论,一些消费者被网络上宣传的效果吸引,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药膏或者高浓度酸类产品“刷酸”后,出现过敏、皮肤屏障受损等问题。     二是认为“刷酸”产品监管存在“灰色地带”。企鹅号“化妆品财经在线”发布的《含酸化妆品仍大有可为》称,近日,“刷酸”产品在很多网购平台上热销,产品中酸的浓度从2%到30%不等,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文章称,由于国内外标准和限制不同,进口产品的酸浓度普遍较高,如The Ordinary的一款产品果酸含量达30%,资生堂旗下醉象的一款产品果酸含量达25%,这两款产品都是海外代购和跨境电商的热门产品。同时,文章称,电商平台上还充斥着声称“院线流出”的高浓度原料,成为“酸类”化妆品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消费者自行使用上述产品,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问题。     三是关注“刷酸”护肤市场发展。头条号“化妆品报”发布的《被药监局点名,大热的刷酸该静静了》称,美业颜究院发布的《2021“刷酸”护肤消费新风向》报告显示,近一年线上“刷酸”护肤市场规模将近9亿元,销售趋势一路走高,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在淘宝以“刷酸”为关键词搜索,销量前四名的产品月销量均超过3万件,最多的超过10万件。相关产品的主打成分包括水杨酸、杏仁酸、果酸等,功效为祛黑头、祛粉刺等。此外,“身体刷酸”等延伸概念产品也逐渐走俏。这些“刷酸”类产品品类繁多,不仅有洁面产品、身体乳、磨砂膏、面膜、精华等,还有彩妆类产品。     四是呼吁加强监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百家号“清扬君”发布的《火爆的刷酸市场遭药监局点名?行业发展该进入规范期了》称,针对市场上大量的“刷酸”产品及繁杂的“刷酸”成分,目前行业还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流程,这让很多想“刷酸”的新手用户无从下手。这同时说明,“刷酸”领域的消费者教育未能跟上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在给消费者建立正确“刷酸”观念的同时,也给“刷酸”产品从业者提了个醒,引导行业理性发展。     百家号“新京报”发布的《“刷酸”美容受追捧,技术滥用别“不知深浅”》称,一些美容机构和个人随意“刷酸”,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和禁忌症。文章认为,“刷酸”美容成为网络热词,是将化学剥脱术这种医学技术生活化、大众化的表现。如此技术滥用是“不知深浅”,一旦适应症、浓度、范围等没有把握好,就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为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加强个案治理,还要针对医学技术滥用势头,出台政策、强化治理。     企鹅号“化妆品财经在线”发布的《含酸化妆品仍大有可为》称,有业内人士认为,“刷酸”的兴起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化妆品功效的关注。解决“刷酸”市场乱象,需要卫生、网信、市场等部门形成合力,明确含酸类化妆品使用标准和规范,保障消费者用妆安全。     舆情点评     此次“刷酸”美容乱象受到高度关注,是由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的科普文章引发的。该文章对当下较为流行的“刷酸”美容进行科普,同时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含酸化妆品。     近年来,“颜值经济”迅速崛起,化妆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随着新理念、新原料、新技术的引入,一些化妆品品牌开始“玩噱头”,利用新概念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危害公众用妆安全。国家药监局曾针对“药妆”“械字号面膜”等伪概念进行科普,引起了社会舆论和业内高度关注,有效遏制了市场乱象。从国家药监局的系列科普可以看出,针对的产品都是时下的“网红”产品。国家药监局今年也曾发文表示,要重点关注、监测公众关注度高的“网红”化妆品。此次“刷酸”美容科普正是这一监管要求的体现。     从网民反馈来看,一些网民对盲目“刷酸”的危害仍认识不深。从媒体报道来看,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刷酸”相关文章和视频受到追捧,“刷酸”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加大力度打击“刷酸”产品违规销售、宣称的同时,还应加强权威的科普宣传,以多种形式保障消费者用妆安全。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 周思圆)
 
关键词: 刷酸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