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医药研发的重点领域,在老龄化加剧、肿瘤患者数量逐年攀升、消费不断升级的情况下,PD-1、替尼类药、生物类似药等新药层出不穷,整个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肿瘤药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9.63%。
但抗肿瘤药物一般具有价格昂贵的特点,为了让患者用得起药,减轻患者用药负担,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采政策便是其中的一项。在目前我国开展的五批六轮集采中,抗肿瘤药是主要的纳入对象之一,累计有17个品种。
那么,这些品种进入集采后,日子过得怎么样呢?整体来看,进入集采后的品种短期内销售额下滑明显,但也有不少品种逆势增长。
其中,吉非替尼、伊马替尼及培美曲塞是头一批集采品种,从这些产品近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情况来看,均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其中,吉非替尼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吉非替尼的销售额从2018年的超过23亿元,降至2019年的21.86亿元,下滑了7.51%;伊马替尼的销售额高峰也在2018年,销售额曾超过28亿元,但到2020年出现下滑,达16.20亿元;培美曲塞销售额在2019年增长3.12%突破50亿元后,2020年销售额下滑了17.54%。
纳入第二批集采的肿瘤药包括替吉奥胶囊、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产品,其中,替吉奥胶囊2018年国内销售额约为23.4亿元,进入集采后出现下滑,到2020年销售额下滑了52.28%;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19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2020年则增长了3.5%。
成功进入第三批集采的肿瘤药有注射用阿扎胞苷、卡培他滨片等品种,其中注射用阿扎胞苷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增长率达129%;卡培他滨片2019年之前的销售额曾在35亿元左右,2020年销售额下滑5.29%。
第四批集采的肿瘤药包括注射用硼替佐米、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片、替莫唑胺胶囊,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硼替佐米销售额为14.42亿元,2019年该产品销售额再创新高,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15%;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2018年的销售额也超过10亿元,且销售额逐年上涨,2019年销售额约12亿元;替莫唑胺胶囊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增长率逐年上升,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替莫唑胺胶囊的销售额已超25亿元。
另外在第五批集采中,入围的抗肿瘤用药包括奥沙利铂注射剂、多西他赛注射剂等7个品种,其中奥沙利铂注射剂、多西他赛注射剂2020销售收入均超20亿元,分别为20.9亿元、27.3亿元,分别下滑0.2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