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直广受关注,基药招标更是医药行业及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医药企业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用药成本。这导致基本药物招标的整个过程都备受各界瞩目。
但在招标的过程中,曝出过不少问题。而招标价格低于成本价无疑是最为让人匪夷所思的一点,我们不禁要问,低于成本价的招标价格是怎么得出的?中标企业如何去生产低于成本价的药品?这些药品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越来越低的招标价格如何让消费者放心用药?
药品的质量问题没少曝光,制药龙头蜀中制药用苹果皮冒充板蓝根一事仍旧历历在目,这就是典型的在屡次为了追求“唯低价是取“的产物,仍记得当时消费者的略带嘲讽的愤怒:“幸亏用的是苹果皮。”
药品的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各项药用原料、辅料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对比最终选定的,如果要问,蜀中制药为何最终选定用“苹果皮”入药?苹果皮当真有药用价值?其真相或许除了降低成本不做他想。而能让堂堂有“普药之王”的蜀中制药出此下策,我们也可以想象药品的成本价与中标价相比已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基本药物的招标价已经明显低于成本价,为何还有众多企业蜂拥而上呢?基本药物应用广泛,普药中大部分都在基药目录中,属于使用的较为普遍的药品。中标基药后,由于药品接触面的广泛性,在无形中对药品生产厂家的形成的侧面宣传效应就更大。而某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广大消费者生命安全的现象则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毒胶囊”的出现,应该是近年来医药产业链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了,原料药作为药品的主要成分,其质量一直监管的较为严格,而胶囊作为辅料,则钻了关注度的一个大空子。辅料不达标与药品招标唯低价论是否有联系?被低价逼急了的药企,在任何可以“节省”成本的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省,其后果就是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置之不理。现在是在辅料上找空子,那接下来呢?成品药中添加的各种催化、稳定成分众多,这些是否都会成为药企下一个可钻的空子?
基本药物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常见病的基本治疗要求,其有着安全、必须、有效、价廉的特征,而我国的基药在招标后,满足了“廉价”却丢失了“有效”和“安全”,而药品关系到生命安全,其“安全性”应该在其他任何特性之上,而事实上,为了中标基药而本末倒置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发点本就在于给广大消费者以实惠,但这实惠必定是基于药品安全之上的,如果因为低价招标而导致企业不顾良知,那么基药招标的采购模式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慧聪工业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