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在北京、深圳等地相继开始试水,至今已近两个月。此举被视为拉开了医药分开改革大幕,并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同时,这一终端变革是否会沿产业链传导至上游,对产业格局产生影响,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暂未影响临床营销
改革试点实施两个月来,深圳近3000种医保药品价格下降,北京也有1670种药品进入降价之列。不过,从记者多方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这对药品临床营销尚未带来新影响。
深圳翰宇药业营销副总裁刘煜向记者表示,零加成的试点,取消的是正常加价部分的15%加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药品生产企业临床营销的影响暂时未显现出来。
自2006年起,医疗机构采用顺价加成的方式,公立医院可以向患者收取西药不超过15%、中药不高于25%的加成费用,该项政策更一度被认为是药价虚高的推手。
有业内人士分析,医疗机构的15%只能算药品价格形成链条中一个“明”的环节,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真正驱动药价虚高的因素在水面之下。取消15%加价,表面上看似切断了医药购销中的链条,解决了药品涨价的动力,但实际上在药价问题上并非如此。
“有些人认为,以药补医是由于药品加成形成的,导致医生选择的药品越来越贵。但实质上取消药品加成并没有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是切断了医院药品毛利的来源,弱化了医院对药品选择的积极性。”刘煜认为,对医院来说,其对药品品种的选择会变得更加宽广一些,可能不会从药品的价格以及利润角度去考虑药品品种选择的问题。
亿利天然药业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王亮指出,取消药品加成后,受影响的主要是医疗机构的收益,以及临床药品结构,而且后者的变化更多是由支付方式改革造成。
“就药品的营销方式而言,不会产生太大的改变,只是伴随着支付方式的转变,产品要在医院进行重新排队和采购,产品组成上可能会作出适当调整。”
生产企业压力待减
据一些企业反映,包括江苏、浙江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在基药采购过程中,仍存在财政补贴不到位的情况,许多医药公司连续几个月都无法收到回款,而地级市医院向上游要求“暗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这也成为此前“芜湖模式”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去年10月,安徽省芜湖市启动了“医药分开”第二阶段改革,在全市20家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具体是采取“一升一降一增一兜底”的补偿办法,“一升”是指适当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一降”是指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的费用;“一增”即增设药事服务费;“一兜底”明确各项补助不足以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时,由财政负责兜底。
“芜湖取消药品加成后,对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影响都不是很大。”知情者透露,“芜湖模式”对企业的杀伤力不在于终端销售,而是由于改革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被取消的15%药品加成直接转嫁给了上游。
据记者了解,目前芜湖将全市20家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总额进行打包,分成A、B、C三个包,面向全国公开邀选3家药品配送企业,同时三家配送企业均承诺按药品销售总额的20%让利给芜湖市,用于弥补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法收入。尽管这一举措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药品供应链条中企业用于回扣、营销等工作的资金支出,但在实操上,企业不仅要承受招标降价的压力,同时还要为医院的收入下降“埋单”。
上述知情者指出,随着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工业的盈利状况面临极大考验,“企业的预算就这么多,如果企业压力过大,无论是对配送商还是供应商,都将构成极大的影响。”(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