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热的夏秋之交,跨国药企将研发战略更多靠近中国的热情依旧不减。仅8月上旬,就有默沙东、柯惠医疗两家跨国医药企业分别在北京、上海宣布建立生物样本库和设立研发中心的重大事项。
凭借人才储备优越、市场前景广阔、政策大力扶持以及成本相对低廉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将其智库部门转移至京沪等地,意在更加贴近中国临床需求进行新药开发,从而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业内专家认为,他们的持续转移力度和决心之大,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临床需求是创新源泉
进入6月以来,国内可谓迎来跨国巨头们研发东进的又一波小高潮。
6月中旬,阿斯利康宣布投资1亿美元,集亚太与中国总部、中国创新中心及部分全球职能中心于一体的上海张江园区正式启用,上海正式成为阿斯利康继美国威明顿和英国伦敦后的三大全球地区总部之一。
而在继去年底宣布将其亚洲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今年8月1日,默沙东再度在中国做出了一项与研发相关的重大决定——与中国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建立国内首个心血管及代谢生物样本库。
8月2日,全球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柯惠医疗(Covidien)在沪宣布,其斥资4500万美元、耗时3年投资建设的上海医疗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早前,全球最大的微创外科内窥镜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德国卡尔史托斯内窥镜公司中国区总部项目也在上海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另一家医疗器械巨头通用电气(GE)则斥资8000万美元在成都建立了研发中心。
仔细观察上述跨国巨头领衔主演的研发东移,均紧贴中国临床需求。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市场对跨国药企而言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他们的研发东移见证了中国医药市场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在研发领域的持续发酵。
德国卡尔史托斯内窥镜公司表示,其中国区总部项目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启动,旨在加强本地化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在中国本土的创新能力。柯惠医疗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顾宇韶也指出,“研发中心的设立是柯惠医疗专注中国市场发展系列计划的最新举措,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市场对柯惠医疗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默沙东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默克实验室总裁金彼得博士向记者表示,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政府重点防治的一个领域,他们此次与中国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并联合建立国内首个心血管及代谢生物样本库,主要就是为了改善和促进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合作的重点放在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根据中国人的临床需求进行更高效的药物研发。
业内专家认为,跨国医药巨头这种针对特定人群,非常配合临床需要的研发思路值得内企借鉴,这种模式往往研发成功率大、成本低、风险小、效率高,易形成“重磅炸弹”型新药。
临床需求是药物创新的源泉,当企业像乔布斯关注用户需求那样时刻关注并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时,找到下一个新药也许就并不太难了。
最“饥渴”职位争夺
跨国医药巨头研发实力的不断东移,对研发整体实力本就不强的国内医药企业显然形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首先就体现在对优秀研发人才的争夺上。
特别是去年以来,不少跨国药企在国外的研发部门纷纷裁减研发人员。金彼得就表示,默沙东在国外的研发队伍也有裁员,但在中国却不断扩招,看重中国本土的医药研发人才,正是默沙东等一批跨国医药企业纷纷将堪称“大脑”的研发部门搬至中国的一大要因。
默克实验室新兴市场高级副总裁董瑞平告诉记者,无论是本土培养的人才还是海归,中国有大量的研发人才优势,这是一般的国家所不可比拟的。
事实上,中国医药研发人才并非过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药研发人才需求量不仅持续上升,更大有赶超销售人才,成为医药行业最“饥渴”职位之一的趋势。
苏州生物纳米园CEO刘毓文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必须加大药品研发力度,亟需拥有一支成熟的研发队伍。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的研发东移也加速了这种短缺情况的出现。而因跨国医药巨头们对药物研发更重视也更成熟,同时给予研发人才的待遇及发展空间也更优越,所以他们在争夺研发人才上占据更大优势。
另一方面,一些有远见和创新意识的本土药企也在加紧人才储备,恒瑞医药、先声药业、天士力等一批在国内有创新实力的百强企业,其在新药研发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都与各自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研发队伍息息相关。
业内专家认为,要吸引并留住研发人才,创新型药企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本土药企要切实提高研发人员的薪酬、福利等待遇,拉近与跨国药企在这一硬指标上的距离。同时还要发挥好情感、发展空间、平台潜力等软指标的作用,切实练就吸引并留住研发人才的真本事。(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