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4月6日讯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迎来大繁荣,VIC模式成为了医药创新企业竞相追逐的商业策略,很多的突破性新药都是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实现。
2021年一季度,延续了2020年创新药研发和商业合作市场的火热,《医药经济报》梳理发现,短短三个月License-in项目数量已经达到24起;同时,伴随中国医药企业研发创新实力不断提升,License-out案例和金额也在增加。
创新产品猛增
授权引进大幅加速
License-in作为一种常规的新药合作模式,跳过早期内部开发的漫长过程,快速整合外部协同或者互补资源,为公司尽快带来符合整体战略规划的产品线,成就了一批以License-in为主的国内创新药公司,也引发了全行业对License-in模式的重点关注。
2021年1月-3月,经过梳理发现,中国本土医药创新企业仍然是License-in的核心力量,包括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复宏汉霖、思路迪医药等在内的一批头部Biopharma/Biotech公司,在2021年开年便火力全开。
不仅如此,以恒瑞医药、豪森药业、齐鲁制药、扬子江、先声药业、哈药集团等在内的一批本土大型工业企业,也积极通过License-in的方式,优化产品管线,整合创新资源。
具体到License-in项目的疾病领域,肿瘤依然是最为热门的领域,消化、自身免疫、眼科等领域也得到了企业重点布局。此外,疫苗、抗感染、抗病毒等细分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样获得了产业关注,均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季度,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复宏汉霖、联拓生物、思路迪医药均有两款产品引进,百济神州和海思科则既有产品引进也有产品授权出海。
而在一季度超过3亿美元的交易中,包括百济神州与mRNA疗法公司Strand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3.2亿美元合作,在实体瘤中开发和商业化Strand新型、多功能mRNA疗法;以及再鼎医药与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3.61亿美元战略合作,再鼎医药获得MET/SRC/CSF1R抑制剂TPX-0022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一季度License in交易汇总
本土研发升级
价值产品出海寻路
中国自主创新药实力正在不断提升,且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创新药“出海”有多种方式,License-out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与国际药厂达成License-out协议不仅是创新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自主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
深圳微芯自主研发的西达本胺当属中国新药对外授权的先锋,2006年以2800万美元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专利转让给沪亚,成为中国第一个将创新药对外授权的公司。自此之后,中国药企对海外的权益许可更加多样化,包括商业化推广、技术平台和临床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等。
近年来,本土药企与外资药企关于新药的合作案例越来越多。License-in与License-out日益活跃的背后,是中国新药研发实力逐步提高,得到海外市场认可的表现。
2021年1月-3月,共有7项产品授权出海,除了PD-1和生物类似药产品之外,绿叶制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在研新药利斯的明透皮贴剂、中国生物制药全新靶点Rho/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2(ROCK2)的高选择性抑制剂,以及海思科的口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科伦药业的小分子肿瘤靶向RET激酶抑制剂,均具有很好的创新性。
国内创新药生态环境逐渐构建成熟的同时,一批优秀公司在临床研究环节也开始迅速缩小与全球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从交易额来看,仅仅在3月份,交易总金额就超过百亿元,其中3月29日发生的3起License-in交易总金额超30亿元;此外,3月份10起国内药企License in /out 交易项目交易金额均达上千万元。
一季度License out交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