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虽然核苷类药物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且有博路定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诺福韦等药物相继在中国上市,但多数医生对该类药物的使用并不规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魏来表示:“使用核苷类药物的过程中伴随有应用不规范、被滥用、耐药等问题,随着使用人群的日益增加,这些问题正成为中国乙肝防治的隐患。”
使用不当
众所周知,耐药一直是众多肝病界专家所担心和关注的问题,耐药的发生将使患者的治疗功亏一篑,带来的不仅是患者病情的反复、治疗费用的上升,且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肝炎防治大计。然而这次的调查反映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86%的受调查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对核苷类药物耐药的患者。
据记者了解,核苷类药物用于治疗乙肝由来已久。魏来指出:“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种类也不少,各有各的特点,医生应对这些药物合理使用,特别是要重视对患者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肝炎治疗领域,葛兰素史克的拉米夫定是最早在中国上市的产品,一度拥有绝对优势,但拉米夫定导致病毒变异的问题曾让临床医生对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并使患者担忧,耐药问题阻碍了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显然,更为强效低耐的药物才能解决乙肝治疗存在的问题。据记者了解,当前众多国际乙肝指南,包括美国、欧洲、亚太乙肝指南均已将强效低耐药的核苷类药物作为首选用药,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耐药问题应防患于未然。一组6年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治乙肝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药物博路定治疗6年后,累计耐药发生率仅1.2%,这说明耐药的预防颇具可行性。
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初始方案选择,近九成的受调查医生认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治疗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98.79%的受调查医生认为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乙肝治疗需治疗两年以上。
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应用和长期治疗并未得到有效推广。针对口服乙肝抗病毒药物实际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非强效低耐药的核苷类药物在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中的应用率超过五成;且坚持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仅占45%,这与所调查的相关医生的认知数据存在较大差距。
机遇到来
一直以来,强效低耐的核苷类药物常因价格问题而无法得到广泛使用。
但据记者了解,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调查医生认同,若从长期来衡量核苷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更具优势。
“对于这一点,其实患者可以简单地来理解,就是通过强效低耐药药物的长期治疗,延缓了疾病的进展,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同时耐药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其他的治疗费用自然也少了。”魏来说:“乙肝药物应该用长期价值来衡量,而非短期费用。”
据记者了解,一项关于慢性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长期医疗成本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强效低耐药药物在临床上的优势可直接体现为长期治疗医疗费用的节省:使用博路定治疗慢性乙肝,中国患者的日均医疗费(基于5年用药和30年后续治疗的模型假设)比其他已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核苷类药物节省了5.7~11.5元。
相比葛兰素史克等企业,百时美-施贵宝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2009年底,恩替卡韦被列入中国医保目录,到2011年底为止,恩替卡韦已被列入全国各个省(直辖市)的地方医保目录。
此外,随着我国乙肝防治已从关注一级预防转向全面防治的崭新阶段,而全面防治的重点即为加强乙肝二级和三级预防,因此,对于强效低耐药物来说,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机遇。
不过,对于这一潜在市场,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彭振科指出:“在肝病治疗领域,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创新药物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除了药物,我们还需要和政府如卫生部、医生和病人共同合作。”(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