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版GMP下月实施 极大拓展中国制造药品发展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27  浏览次数:430
历经5年修订、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药品GMP)2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将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大力推行实施新版药品GMP,改进检查方式和评判标准,突出动态检查、按品种检查,强调软件管理,督促企业建立起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牢固树立全过程的质量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水平。”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副局长吴浈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

  接轨国际:铺就走向世界通途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增长及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制药大国”的身份定位已被世界公认,“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负责人刘贞贤认为,政府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十几亿人口基数、拥有大量高水平人才,以及SFDA致力于中国药品质量提升,使中国有条件成为制药强国。在全球视野中,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具有最好的发展机会,但必须“先把质量做好”。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为329亿美元,其中化学药制剂仅为12亿美元,主要出口到非管制市场,即对GMP要求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医药产业要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在世界医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制剂产品销售到市场规模位居前列的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表示,扩大制剂出口首先要解决市场准入问题,包括在目的国的药品注册和通过相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认证。目前,我国通过发达国家GMP认证的制剂企业只有20来家。其中,有4家企业通过美国FDA检查,但没有一家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制剂生产厂。“我国制剂走向国际市场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而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国制剂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版药品GMP与欧盟标准接轨,引入了许多先进管理理念,更加重视软件管理,增加了风险管理、质量源于设计、产品质量回顾、偏差管理等内容,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制药行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强调。

  “GMP制度在中国实施以来,大大促进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新版药品GMP涵盖了欧盟GMP的基本要求,相关标准要求甚至赶超欧盟GMP,这将促使全世界对我国制药企业的总体水平进行再认识,‘中国制造’药品随着新版药品GMP执行的不断深入必将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四川蜀中制药集团董事长安好义表示。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他坦言:“我国1998版GMP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已不适应医药行业的发展。新版药品GMP大大提高了软、硬件标准,促进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的大幅提升,护航中国制药企业走入国际主流市场。”

  于明德强调,药品质量保障体系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基础。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药品市场竞争,必须在做好国内标准升级的同时,依据各自的能力和战略,积极向欧美cGMP标准靠拢,以增强自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相信,在未来5年内,将至少有60~70家企业获得cGMP认证,实现制剂出口到欧美日市场的梦想。”

  企业功课:起早赶晚不一样

  业内专家指出,新版药品GMP体现出的质量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先进观念,要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必将有助于中国制药水平持续提升,有助于改善中国药品质量的形象。

  于明德认为,中国市场已容不下数千家企业竞争。中国制药企业必须走出去,尽早跨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同时,政府确保药品质量、保障百姓用药安全的政策永远不会改变,全面强制实施新版药品GMP是大势所趋。企业晚改不如早改,有实力的、有远见的企业要抢占先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也强调,高水平新建企业要从设计入手,考虑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建设。老企业则要按照新版药品GMP标准抓紧改造,即使新版药品GMP实施有5年过渡期,企业也不能拖得太久。

  关于新版药品GMP认证的投入,目前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测算数据。“新一轮的认证投入属于个性化投入,每家企业情况不一样,有些企业未雨绸缪早做了准备,甚至通过了欧盟GMP,已基本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不需要太多新的投入;有些企业,如注射剂生产企业,要改造现有生产线可能要投入上亿元;而市场前景广阔、有实力的企业如果结合搬迁重建,则需要集中更多的资金。”于明德表示。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GMP改造投入,一方面企业要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打铁还须自身硬,起早的和赶晚的,其质量将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李振江表示,在上一轮的GMP认证中,神威药业总计投入超过5亿元。如今,神威药业又开始积极准备新版药品GMP认证,其在建的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各生产车间均按照新版药品GMP进行设计,第一个项目已经竣工,“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新版药品GMP认证的车间”。

  同样作为中药生产企业,蜀中药业预计在新版药品GMP认证中投入约5000万~1亿元,重点进行头孢粉针车间建设。后续还将在小针剂、大输液等品种上增加投入。“我们的规划是一次到位,包括原有项目整改和新针剂车间建设。新车间按照新版药品GMP要求建设,建成后即可认证、投产。”安好义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企业,在上一轮GMP认证期间,科伦药业只有3个生产基地,如今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则已涵盖了输液、粉针、小水针、片剂等17个剂型。“新的投入主要用于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和部分生产线设备设施的改造。所谓改造,主要是更换自动化生产设备、空调系统和洁净室升级等。”科伦药业副总经理葛均友说,自2007年起,科伦药业就开始按照cGMP要求进行质量体系完善和人员培训,先后引入了质量源于设计(QbD)、偏差处理、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要求,目前公司质量体系的运行已基本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公司质管人员全程参与了新版药品GMP的修订工作,并将其要求贯彻到新建车间的设计、建设和验证中;老生产线的改造也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在过渡期内全部通过新版药品GMP认证。”

  山东新华制药副总经理窦学杰告诉记者,有些注射剂按照批准的工艺,采用100℃流通蒸汽灭菌方法,按新版药品GMP,很可能达不到115℃30分钟或121℃15分钟的要求(F0≥8),属于非最终灭菌产品。事实上,大部分企业的灌装区域根本达不到新版药品GMP规定的无菌A级(即动态百级)要求。因此,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实施新版药品GMP可能意味着要重新进行系统改造或将以前的系统推倒重建。此外,我国部分国产制药设备及相关药品包装产品也不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比如,国内广泛使用的低硼硅安瓿及洗灌封联动机,在灌装灭菌过程中较易发生安瓿破碎,在百级动态中需要人工操作。窦学杰期待,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帮助企业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以免其抱着观望思想,在过渡期内消极等待”。

  行业洗牌:集中度将相对提高

  业内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行业门槛和行业集中度,小型企业将不得不进行转型或被优秀大企业重组。而在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具有集约化、规模化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受益。

  有业内人士预测,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新版药品GMP的强制实施,一些管理水平差、资金实力弱的企业将遭遇“生死劫”,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在实施GMP过程中存在制度与执行两张皮的现象,在3000多家中药企业中,有1/3的企业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表示,随着新版药品GMP的推进,在软件上的差异将拉开企业之间的距离。“好的企业会注重全员培训、持续培训,强化全体人员的GMP意识,包括生产操作执行及员工的责任意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的质量管理理念,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凭借质量站稳脚跟做大做强。”潘广成也指出,新版药品GMP实施必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十二五’期间,百强企业销售额占比将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新医改的推进正在促进医药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将促进行业的进一步整合。”李振江认为,收购兼并是企业快速获得优质资源的有效手段,2010年,神威药业已成功收购了两家企业,并完成了收购企业与集团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未来,神威药业将继续进行并购,迅速扩张,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中药行业的龙头企业。

  同样,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科伦药业也收购了3家企业。葛均友认为,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将淘汰部分无法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可为我国医药行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难得的机遇,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在新一轮兼并重组过程中,那些管理相对规范、质量意识强、产品品种及市场互补的企业将是大企业购并时优先考虑的对象。”

  也有人认为,虽然企业数量可能会有减少,但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并不会使制药工业总产值“缩水”。“在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会让那些在第一轮GMP认证中扶持起来的企业轻易‘死掉’,不排除部分地区坚持加大地方支持力度,让这些小企业‘被认证’的可能。实在活不下去的企业,也会在行政主导下被其它制药企业兼并。”

  安好义预测,“此次实施新版药品GMP,预计只有10%的企业会退出市场或被兼并。多数企业将以各种方式继续生存。”他表示,可能被淘汰的中小企业,当确定最终无法独立承受压力时,最好的退路就是降低损失——有优质资源的企业被大企业所兼并,争取卖个好价钱;没有优质资源的企业,最好将文号变价转让,其土地则可转向经营,找到新的发展途径。“竞争力强,软资源过硬,在行业内已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市场网络渠道完善,具备新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企业将在重组市场受到青睐。”(中国医药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