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限令退出市场销售”效应 治理商业贿赂待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27  浏览次数:291

  16日,上海市卫生局通报称,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哲明工贸有限公司等3家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因在经营活动中犯有商业贿赂行为,严重违规,被责令2年内不得进入上海市场销售。

  这是上海市卫生局第一次以“限令退出市场销售”的方式对行贿药企做出重罚,治理商业贿赂,堪称严厉。

  而此次通报也让去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原主任陈悦受贿案再度浮出水面。

  “临检中心掌管着全市的质控品和医院实验室,自身也有很多采购需求。这几家企业都是生产实验室耗材和试剂的,为了将产品销售到临检中心,或者打入各大医院的实验室销售,所以向陈悦行贿。”17日,与陈悦曾打过交道的一家器械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供应商行贿

  上海市卫生局纪律监察委员会提供给记者的材料显示,2010年7月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犯受贿罪,判处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原主任陈悦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2010]浦刑初字1424号)。

  “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初至2010年初,陈悦先后多次收受上海瑞宜医疗器械所送的钱款,合计人民币94000元。2009年春节至2010春节,陈悦先后多次收受上海哲明工贸公司所送的钱款,合计人民币130000元。”上海市卫生局方面纪检部门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是上海市卫生局的直属单位,是授权开展临床实验室质量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机构。

  “它主管着全市医院的实验室和质控品,本身也有一定的采购权限,供应商为了打通销售环节,会动一些歪脑筋。”一位与临检中心经常打交道的企业负责人指出。

  而上海哲明工贸有限公司和上海瑞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都是动了“歪脑筋”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两家企业的经营范围都是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以及一些医用化验盒基础设备器具等实验室仪器、耗材。

  卫生局方面指出,陈获刑是因为利用职务便利,在采购仪器设备、易耗辅料的过程中先后多次收受3家企业给予的商业贿赂。

  “这几家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如果产品能够被医院实验室采购,作为诊断器材使用,无疑是个很大的市场。而临检中心对试剂和耗材的采购,虽然大部分名义上需要公开招标,但陈作为负责人,可以给行贿企业一些方便,以利于他们中标。”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陈40岁不到,平日为人不错。“他犯错是个人原因,和这几家公司平时打得火热,没有避嫌。”

  两年重罚

  失去上海市场的销售权,对于几家企业打击颇大。上海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在全国也排名前几位。

  “如果是小企业的话,估计就挺不住了。可能会重起炉灶,把产品重新注册一下,申请个新公司,但人还是那帮人。”业内人士透露了一种“应对方式”。

  记者2月16日拨打了上海瑞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上海哲明工贸有限公司此前的登记电话,1家已变成空号,1家称已经搬走。

  丽珠集团董秘李如才表示,“贿赂”行为为业务员个人行为,公司已经对该业务员进行了开除处理。

  针对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两年内不得购入丽珠试剂产品的处罚,他表示,受处罚的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为公司控股51%的子公司,在上海业务量占整个集团比重并不是很大,此举对公司总体影响不会很大;不过,他同时坦言,该事件对公司商业信誉的影响不可避免,未来公司将在此方面加强管理,避免发生类似情况。

  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是珠海丽珠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诊断试剂的生产和销售,产品有沙眼衣原体抗原诊断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诊断试剂盒。在国内诊断试剂行业也排名前列,仅次于科华、复星、北控等企业。

  丽珠集团2009年的营业收入是29个亿。诊断试剂是丽珠集团近年来着力培育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丽珠诊断试剂业务正在高速成长阶段。2009年年报显示,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丽珠试剂2009年净利润3200万,在丽珠集团控股的公司中排名前五。

  卫生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商业贿赂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卫生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整治商业贿赂活动,凡是医务人员出现收受商业贿赂行为,将予以严肃查处,触犯法律者,将移送司法机关。一旦发现药械企业发生商业贿赂活动,将列入医药购销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禁止参与本市购销经营活动。这是卫生局今年新出的政策,对于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可谓严厉。

  不过,面对频频曝光的商业贿赂,业内人士坦言,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种事行业内太多了,而且越是产品不过硬的企业越容易搞这一套,希望用钱可以混过去,或者加快审批流程。”一位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