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百令片等17种药品“处转非”,药企如何把握市场机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13  浏览次数:82
  医药网7月9日讯 7月8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关于疏清颗粒等17种药品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公告》称,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定,17种药品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品种名单及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一并发布。     这17种药品中包括:疏清颗粒、消疲灵颗粒、七叶神安分散片、翘栀牙痛颗粒、藿香正气胶囊、十滴水胶丸、雪梨止咳糖浆、复方益母胶囊、抗菌消炎胶囊、六味地黄咀嚼片、百令片、芩连胶囊、葛根汤片、八珍片、川贝枇杷胶囊、健脾糕片和六味补血胶囊。     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品种名单     囊括多种中成药胶囊剂     纵览本次公布的由处方药转OTC的药品名录,多种中成药胶囊剂在列。实际上近几年来中成药胶囊剂在市场销售额和份额上不断提升,与中药注射剂市场份额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成药胶囊剂销售额达740.78亿元,其中包括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的百令胶囊在内的多个品种销售额超过15亿元。     此次“处转非”名单中的百令片同为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的拳头产品,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其与百令胶囊的销售额超过29亿元。目前百令胶囊已被列为OTC产品,在市场上依旧强劲,故业内人士预测百令片转为OTC并不会削弱其在市场上的地位,而会增加消费者在零售终端的选择,增大其与消费者的接触面。     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社区市场中,藿香正气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合计超过2.9亿元。其中中新药业达仁堂制药占据市场首位,该企业生产的藿香正气系列产品为软胶囊,目前已经进入医保和基药目录;另外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生产的口服液体剂藿香正气产品在该系列产品市场上约占一半份额。     根据公告要求,相关企业要在10月6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另外,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双跨品种的处方药说明书可继续使用。      “处转非”做好渠道和终端把控     业内人士指出,处方药转OTC走向零售终端,让销售市场得到极大的释放,但在众多药企的竞争下,未来市场竞争必定会更加残酷。同时,这些产品转换成OTC之后,在零售终端的位置也就有了变化,在药店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从而增加产品销售量。故“处转非”对于药品的管理及市场份额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产品在市场上不可控因素也会增加。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OTC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已从2000年的200多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800多亿元。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中国OTC市场和相关企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会。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炼好内功。一方面要提升消费者需求研究能力,更快了解公众健康需求变化,这是品种创新的根本。另一方面要科学定位,依托原有品牌产品,延伸细化品类,满足不同患者多种需求,增强品牌厚度和广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的中国OTC市场由过去以单体店为主的普药终端直供模式慢慢在走向以连锁店为主的连锁直供模式。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要整体规划产品运营思路,应对市场终端的变化。对于处方药转OTC来说,做好渠道和终端的把控,加强消费者教育,产品价格的维护和管理,并结合公司品牌进行市场维护,都是企业的必修课。
 
关键词: 处转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