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22日讯 医保支付改革提速,公立医院的营收已出现变化,今后药企的营销模式将被迫做出改变,一大批中小药企面临淘汰。
6月18日,《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细分组方案(1.0版)》出炉。这份文件也被业界视为国家医保局推进DRGs付费改革的配套细则,加速改变公立医院的营收机制,未来将影响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指以出院患者的信息为依据,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要诊断和治疗方式,结合个体体征如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将疾病的复杂程度和费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DRGs)组中,让不同强度和复杂程度的医疗服务之间有了客观对比依据,从而对比和评估治疗和诊断方式的付费性价比。
据了解,此次国家医保局所公布的CHS-DRG细分组是对《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376组核心DRG(ADRG)的进一步细化,是DRGs付费的基本单元,共618组。
按照此前DRGs改革“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今年全国30个试点城市要进入模拟运行阶段,2021要走向实际付费阶段。
业内普遍认为,此番《细分组方案》的出台,无疑让所有DRGs模拟运行的试点城市将有据可依,这将彻底改变医疗机构的营收模式,药企必将闻风而动,行业洗牌也将随之而来。
8月底前评估 30个试点城市全面进入DRGs模式
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确定北京、天津、河北省邯郸市等30个城市作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城市,这也拉开了公立医院用药改革的序幕。
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DRGs是将药品收入转化成医疗机构的成本,通过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的考核手段,激发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成本,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原动力。
据了解,此次国家医保局所公布的《细分组方案》,是根据国家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更新对核心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方案进行了微调后制订。依照“临床过程相似性”和“资源消耗相似性”的分组原则进行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分组,分别设立167个外科手术操作组、22个非手术室操作组及187个内科诊断组、总共376个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可覆盖所有危急重短期(60天以内)住院病例。
《细分组方案》要求,各试点城市应在8月31日前向DRGs付费国家试点技术指导组提交评估报告,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模拟运行阶段的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到今年底,30个试点城市的医疗机构全面进入DRGs模拟运行阶段,医院市场的格局即将转变。
业内普遍认为,在推行DRGs之后,所有医疗机构依据全新的考核,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的收入占比,实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但这对于县域等级的中小型医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分析人士指出,住院天数会被DRGs严格控制,导致医疗机构空床率会有所提升,这对于原本客流量不足的县域医院来说,会直接影响其营业收入。
代理商面临淘汰 4000家药企调整思路加紧布局
随着DRGs改革的推进,医疗机构收入结构的调整,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4000家药企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医疗机构过去是通过大处方、过度医疗为医院带来利益,但在DRGs的改革机制下,只能将节省出的医保结余当做医疗机构的营业收入,这无疑将会是医药产业发展中巨大的转变。
在硬币的另一面是,长期以来靠药品高定价、渠道空间大拉动销售的传统药品营销方式将走到尽头。更为关键的是,当药品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的销售空间被压缩之后,未来将有大批的代理商面临淘汰。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已有30个试点城市推进DRGs改革,这都涉及很多一线的重点市场,因此药企一定要转变销售思路,加紧战略布局。
当下,DRGs改革最大的变化是,让药企的销售从仅单个产品销售,向一组产品销售来转变。这也就意味着药企不仅需要药品单一的销售数据,更要了解相关治疗领域所有产品的特性,是否可以与自身产品组合销售的可能。
业内普遍认为,DRGs政策的推行将改变医疗机构的用药行为,降低不合理用药比例,促进药企提升产品价值,以达到医保费用可持续的目标。从短期来看,一批生产治疗性用药的国内药企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时机。从长期来说,产品质量优异且成本优势明显,资金雄厚且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终将在市场角逐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