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17日讯 以前医生开药,病人希望能到药店自购,因为药店的药价格更低。然而,在国家集采开始后,部分零售药店的药价反而高于医院的价格。现在,这种现象也将迎来改变。日前,广东零售药品集采工作的首轮试点结果已出炉,22个品规平均降幅达61.2%。第二轮集采预计于6月下旬开启。而“广东版”药店集采单体药店也可以参与,竞争更为激烈,药店药价有望更低。
广东药店首轮集采22个品规平均降幅61.2%
据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确认,经遴选,首轮集采报量共涉及有22个品规,采购金额合计逾1.1亿元,多个厂家以“4+7”带量采购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中标价向广东零售药店供药,价格平均降幅达61.2%;有近170家连锁药店、400家单体药店、近万家门店报名参与。
5月13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出台了《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零售药品交易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零售药品交易中的采购主体、议价方式、配送和结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掀开了广东省药品零售集中采购的序幕。《实施办法》明确零售药店、医药电商企业、非公立医疗机构及采购联合体有采购需求可随时在零售平台上报名。采购方式包括委托议价和自主议价,交易价格不对外公布,交易各方对交易信息予以保密,但采购方应在零售平台报备各品规药品的销售价格。
其实,今年1月,广东省药品零售行业集采联盟举行首轮集采启动仪式,广东省药店集采工作正式开启。广东省零售药品首轮集采共涉及22个品规,采购金额合计逾1.1亿元,多个厂家以“4+7”带量采购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中标价向广东零售药店供药,价格平均降幅达61.2%。4月15日,广东省药采中心就发布通知,邀请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等参加零售药品交易工作。这次《实施办法》的出台,是药店集采实施的后续。
药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参与集采或是破解之举
广东坐拥全国最多药店。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共计有超过5.4万家药店。
相关数据显示,药品零售行业自2019年4月开始,首次出现全行业销售额持续下滑现象。近期,零售药店销证公告频发,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地有50多家药店注销许可证退出市场,而且基本都是企业主动申请注销或到期未申请换发。究其原因,就是国家带量采购、DRGs付费改革、医保药店新政、网售处方药等一系列政策导致的医药零售市场动荡,药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那些剩下的药店,也边挣扎边寻找曙光。近一年多来,社会办医以及零售药店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呼声渐高,全国各地药店开始自发抱团,相继开启药店零售集采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参加集采的药店,才有可能获得优质采购价,并获得相关处方品种,尤其是无缝拼接对接医院的流失药方。4月29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将乙类OTC移出医保范围,引起行业震动。国家医保局将使用风险极低的乙类OTC药品调出医保目录,除了可以优化医保基金费用支付结构,还可以将这部分购药需求导流至院外。零售药店对非处方药发起集采就是迎合发展之举。
业内人士表示,广东实施零售药店集采,将对我国药品零售影响巨大。零售药店药品集采势不可当,短期内,零售药店将挥别高毛利时代,重新思考“战略性亏损”之下的经营之道。跟进集采降价,是不得已之举,也是战略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