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各地医改的“必选项”,医保支付总额控制制度近期有望全国铺开。人保部医疗保险司司长姚宏在近日出席第八届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时透露,将针对医疗保险报销制度进行总额控制与管理,目前方案已经完成部委间会签,近期将下发。
“各个医保统筹地区,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医改,付费方式都要进行总额预算和总额控制,而且要把这个总额分解到每一个医疗机构。”姚宏坦言,医疗服务要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否则超支了最后各方都崩盘,医疗保险制度也崩盘了,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也会崩盘。
总额控制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是医保费用的过快增长,因为过度医疗、偏好大处方的存在,部分地区甚至被曝出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等问题,医保增多的投入效果被逐步提高的医院治疗费所抵消。早在去年5月,人保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并于去年11月底确定了北京、天津、沈阳、上海等40个城市作为首批付费方式改革试点地区。
从实践来看,推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的确有效地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不过,上海市人保局局长周海洋在参加此次高峰论坛时也坦言,总额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一些推诿病人或者让老百姓用医保支付费用以外的药和器械的现象。
“推行按病种、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目的是在于控制医保费用过快上涨,但是,确定预算方面确实很复杂,一方面是数据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医学本身也很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不够人性化的地方。”北京市政协常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
贾继东分析,“比如在试点过程中,有些地方就传出来医保报销的费用总额快到了,医院就不再收治病人的现象。我建议政府在推这项政策的同时,应该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尽量合理。不要让控制费用达到了,但是患者的就诊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