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国家发文 县域内医疗机构迎重大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7  浏览次数:63
  医药网5月25日讯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医疗方面,公共卫生防控短板继续补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称,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     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提出多项措施,摘取如下啊:     坚持中西医并重     此次疫情防控,我国独有的中西医结合技术表现出了瞩目作用,再次证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成为今后我国医疗技术发展重点。     《建设方案》指出着眼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救治基础条件。     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     平战结合,防治协同     既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着眼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协同,促进资源梯次配置、开放共享,实现预防和医疗协同发展。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要建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作为区域内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的主体力量。     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适应县城城镇化补短板需要,适度超前规划布局,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     关于县级医院建设,《建设方案》提出三点内容:     一是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     三是建设可转换病区,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含相关专科重症病房,下同)床位,一般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平时”可作为一般病床,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要做到“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     各地要统筹做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形成县域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     改革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待遇保障等激励机制     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依托高校、医院,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支撑能力。     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机制。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的医保支付政策。推动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     看来,通过吸取疫情期间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医疗机构的各项应急能力也将实现新的飞跃。
 
关键词: 县域医疗机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