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蔓延让全世界处于半停摆状态,而火热的生物医药领域短时间内似乎也无能为力,即便是被誉为人民希望的药物也没能扭转乾坤。但值得欣慰的是,依然有许多忧国忧民的企业在艰难时候挺身而出向疫情发起冲锋。本文统计了过去4个多月关于抗新冠药物研发的合作数据,非完全统计共计有139笔公开交易发生,由时间曲线可知在3.1-4.18为交易合作活跃期,恰好也是全球疫情大爆发曲线的前段。
在这些交易中,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而非政府基金的合作占比55%(76项交易)。对于企业的商业逐利来说显然不太可能在此疫情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投资抗新冠药物研发产生的未来收益并不明朗。虽然新冠疫情的传染性很强,但致死率较低(病死率=5%),且疫情大规模蔓延相对于药物研发周期来说显然短得多,并且依靠现有条件多个国家已有效控制住了本国疫情。药物研发是理性的,并不会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幅缩短研发周期,经过必要的研发步骤后原本可观的市场大概率早已消失。
不论最终研发是否成功,目前参与研发有治疗效果药物的单位都值得被铭记和感恩。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投资是昂贵的,尤其在与时间赛跑的时候更体现稀缺性。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在统计中涉及的278家企事业单位中,强生与美国生物医学研发管理局宣布拟投入10亿美元用于抗新冠药物的研发,该合作金额拔得了公开研发合作金额第一的头筹;而宇宙第一大药厂Pfizer不甘示弱,斥资7.48亿美元引入BioNTech的疫苗项目;国际大药企纷纷发力,但最积极的选手当属美股生物技术公司Vir Biotechnology,它先后与葛兰素史克,三星生物,Biogen及药明生物等8家公司达成合作,平台型公司凸显科技实力。据Vir透露,他们拥有多个结合并中和冠状病毒(例如SARS和MERS)的全人单克隆抗体库。这些抗体是从感染SARS的幸存者体内分离出来的,其中一些单克隆抗体可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
虽然参与者很多,但大部分合作依然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在这139项合作中,可分为研发、许可、赞助、临床试验、生产等,其中约56%合作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约9.3%的合作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所有的研发领域中,疫苗和抗体最受期待。在经历了疫情早期各种神药的蹭热点后,抗新冠病毒 药物研发回归理性,拆解各个合作标的后得到目前的研发热度以疫苗(45%)为主,抗体(20%)和小分子(13%)次之。
据多家机构预测,疫苗或在未来12-18个月内问世。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已有115个COVID-19候选疫苗在研发,其中可确认进展的有73个处于探索或临床前阶段,5个进度最快的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临床阶段。中国目前已有多个COVID-19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COVID-19疫苗品种。在相隔不久的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COVID-19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4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抗体药物研发中,中和抗体的研发也被寄予厚望。Medrxiv预印本网站5月7日发布了来自于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团队COVID-19防控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分离出四种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病毒的中和能力,可以为COVID-19药物以及疫苗设计提供结构基础。而在此之前,济民可信,海正药业,上海君实,义翘神州,和铂医药,成都盛世君联等纷纷押注这个方向,已取得不错的进展。
虽然关于抗新冠病毒的研发合作如火如荼,但笔者却有深深的忧虑。毕竟获得资金资助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在全球,依然有大量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情况下自筹资金向新冠病毒发起冲锋的“逆行者”们,而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这些“逆行者”们为了抗击疫情自发的付出以何种方式消化目前还没有权威人士提出解决方案。全部项目由社会全额买单不现实,而不理不睬这些可能毫无背景的“逆行者”更不行。虽然投身抗新冠疫情是自发行为,但他们的初心却是为了全社会的安全,如何处理他们因此产生的研发投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疫情过去再好的产品也失去了市场。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社会的价值观,笔者由此十分担心下次疫情到来的时候是否还有那么多“逆行者”为我们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