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采购、使用均受限 自费药为生存寻找新出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27  浏览次数:85
  医药网4月23日讯 近日,一份在业界流传的《2020年医药服务管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要尽快制定增补品种的3年消化方案,于今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增补品种的消化。     据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南发布了剔除出医保目录药品名单。另外,河北、江西、安徽等多省份也发文明确将按照40%、40%、20%的比例,分三年踢出原增补目录上的药品,且重点监控药品优先调出。被剔除出医保目录后,这些药品只能由必需的患者自费购买。     就在此前,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关于上海市2019年度自费药品议价价格核查情况的公示(第四期)》,公示了20个议价价格高于五省市最低价的药品名单和10个《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无外省市价格信息的药品名单。     按照要求,如果生产企业不能按时提交材料,证明其价格合理性,则上述药品将依照自费药品管理的相关办法暂停挂网资格。显然,在医保部门成为“超级买手”的大背景下,那些医保目录外药品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越来越多的自费药,将在采购和使用环节受到严格监控。相关药企必须对应政策内、政策外和线上三大市场,重新构建产品战略,形成不同的产品线,才能活下去,也才能活好。     增补品种如何险境求生?     医药观察家:“工作要点”明确,于今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重点监控,加之“优先调出”医保目录,那这些品种的市场会否因此大幅消减?面对“人人喊打”的境遇,相关企业又该如何求生?     史立臣:重点监控品种属于辅助用药品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临床上确实没有多大的临床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是企业通过灰色利益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另一类是实际上有临床价值,但企业并没有深入挖掘和研究,而是通过灰色输送,使得药品大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从而造成医保和患者的巨款负担。因此,必须区分,不同的产品,最后的结果不一样。     相关企业如何求生?     第一,最快的方式是转战院外市场。院外市场有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等,存在很大的销售量。     第二,服务技术专业化药房。如DTP药房,因为很多DTP药房在处方上跟医院的药房有非常大的对接。现在在诊疗的时候,医生告诉患者去哪个药房买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院外市场、DTP药房是很好的市场。     第三,如果产品有临床价值,就要尽可能地想办法做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最终进入临床路径。未来医保支付的品种一定是进入临床路径为主的品种。     第四,如果企业的研发团队比较强,试试能不能找到新的适应症。例如,血必净被国家列入重点监控,如今对重型或者微重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效,这就是一个新的适应症,国家也明确血必净适应症可以增加,以后被重点监控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第五,如果产品有部分或很有临床价值,就想办法发展联合用药。很多疾病的治疗,既有主治药品,也有辅助类药品,所以开发联合用药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国内能有这种思维的企业不多,这是个方向,难度很大。     第六,药品本身层面很难做下去的话,不如尽快转型,去研发和收购一些相关治疗领域的药品。任何企业的营销团队、经营团队都有一个偏向,其医生资源、终端资源及营销倾向等都会倾向于某一个领域,研发、收购相关领域的相关药物,原有的这些资源就能直接利用。     第七,此次疫情国家对中药有很大的认可,所以中药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前提和关键是得做临床,有明确的临床数据,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在中药领域研究出新的中药处方,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最终能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是中国企业都有的一个机遇。     第八,国内不行的话,就看看全球的市场有没有机会。此次疫情使得中国在药品制造这方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国家现在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但其他国家并不一定,可以借着此次疫情看看全球市场的机遇在哪里。     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让进入重点监控目录的品种活下去不是药企主要的考虑方向,个人觉得真正的考虑方向在于药企重新构建产品战略。如今有三个药品市场,一个是政策内市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大;另一个是政策外市场,包含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等;还有一个是线上市场。药企重新构建产品战略,要对应这三个市场形成不同的产品线、产品结构,这样药企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郑佩:自全国各地重点监控目录横空出世以后,虽然每个省份的目录有所差异,但目录内品种都不同程度受到处方限制。特别是国家重点监控目录问世,并被踢出2019版医保目录后,自今年1月开始,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重点监控品种在医保报销、DRG疾病分组及医院管理三个层面的挤压下,院内市场前景堪忧。特别是针剂,生存很难。院外销售能够缓冲销量下滑速度,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沈明:一旦被调出医保目录,重点监控品种的销量大幅下降毫无悬念!如果面对的局面是“人人喊打”,某些品种,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医药观察家:“工作要点”提出,要尽快制定增补品种的3年消化方案,并于6月底前完成40%省增补品种的消化。对省增补品种来说,三年的过渡期时间也将是做出艰难转型的最后三年。相关药企该如何做好转型?     郑佩:至今没有正式的文件明确按照40%、40%、20%的比例在三年时间内完成省增补医保品种调出,所以这个只是工作会议记录。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可能有的会按照这个节奏,有的会三年之后“一刀切”。药企应该抓住医保动态调整的机会,按照国家医保增补的规则去做工作,争取早日使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实在没有希望的,可以调整省增补品种的销售渠道,或加大潜力品种的销售推广。     沈明:第一个的建议是:相关厂商抓住这三年的窗口期,尽力做好每一年,不要想多了,做好一年是一年!第二个建议是:尽快寻找替代产品,这个篮子的鸡蛋没了,要尽快找到另一只能下蛋的母鸡!     医药观察家:结合“工作要点”及多个省市的剔除出医保目录药品名单来看,接下来将会有大批药品变为自费药。以往,自费药很容易成为灰色利益输送、临床滥用的重灾区。如今大批药品被逐出医保目录后,会否加剧这种现象?又该如何保证其合理使用?     郑佩:自费药在医院处方的时候会受到严格的监管,患者也希望医生处方医保药品,所以自费药在院内的销售会受到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医院是住院才享受医保统筹报销,门诊就诊不享受统筹报销。所以从门诊就医渠道而言,医生处方选择比较多。很多自费药,特别是门诊量大的自费口服药,销量受到影响会较小。通过DRG疾病分组管理,以及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等手段,可以保证这些自费药合理使用。     沈明:自费药依然是药品,不是说不允许医生处方。自费药的生产厂商,有的会自动放弃,有的会顽强挣扎。如何保证自费药的合理使用呢?只有加强监管,严格处罚!     史立臣:自费药历来是滋生腐败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如今,很多自费药都被重点监控,但为了保持销量,近段时间内肯定会夹带灰色利益输送。首先,上海的管控模式并不是说自费药完全不能用,只是得签署相关的书面文件,那么通过给医生加大费用等方式还是有销量的,虽然担着风险,但是不大。其次,药品的监控,一个是在用药方面,另一个是医保支付方式的管控。国家正在实行DRGs,DRGs实际上是在控制总额,总额一旦控制住了,自费药想要放大就会很难。所以近段时间会存在灰色利益输送,监管难度也会加大,过一段时间会逐渐减少,但想完全杜绝,难度太大。此外,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医生私自推荐自费药是否合理,也没有相应的投诉渠道。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宣传,建设好相应的投诉渠道。这个渠道必须得打开,不打开没有用。真正让药品合理使用,一方面是医保层面的监督,另一方面是患者层面的监督。     上海首创自费药管控模式     医药观察家:实际上,对于自费药的使用和价格,很多地方都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从上海阳光采购平台看,上海市陆续有33批自费药议价挂网,还发布了至少6批暂停挂网资格的自费药名单。您如何看待上海严密监控自费药?     史立臣:上海首创自费药管控模式。上海历来对自费药的管控力度比较大,如果这种模式发挥效力的话,那相关药企就真的穷途末路了。上海的管控模式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管控,一个是医保层面的限制,另一个是患者层面的限制,而且还有处罚措施,例如明确了绩效考核等,最严重的取消处方权。这种管控模式我觉得挺好,但还有一点上海目前没有做到,就是能不能与互联网对接起来。例如,上海的带量采购及药品使用,能否搭建一个数据平台,将医保目录范围之内的药品在医院的进销存情况都记录进去,医院的库存、药品使用、回款情况、医生处方等都能做到一键查询。之后再将自费药的管控放进去,医生再想开大处方,难度和风险就非常大了,这样就能对整个医院用药形成一个非常强的监控体系。     郑佩:上海市是医保覆盖率和报销比例比较高的区域。全国医保品种加上增补的品种,完全可以满足上海市民就医的需求。自费药只是作为用药体系的一个补充,也是给医生处方更多的选择。基于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原则,众多自费药挂网,一来可以丰富用药,方便患者,二来可以为其中部分自费药进入医保提供依据。     沈明:上海市的做法值得点赞!但是,光公布自费药的名单还不够!如果依然有大量的自费药被处方怎么办?如何处理?     医药观察家:从上海阳光采购平台发布的自费药品名单中可以看到,不少知名药企的大品种都曾“中招”。被列入名单后会对相关药企在该地区的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佩:对这些品种在医院内部销售的影响比较大。医保不能报销,患者就会提出意见,医生在处方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压力:为什么有医保的药品不开,非要开自费药?有的医院医生还要写报告、写说明,非常麻烦。医生在处方的时候,医保用药是优先处方的。     沈明:列入自费药名单自然会引起处方量减少,销量下降,市场萎缩。其实,不管药企是否知名,某个品种是否销量巨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史立臣:进入上海的自费药名单,销售肯定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起码在上海的销量肯定会减。     医药观察家:作为医改先行者之一,上海市在自费药价格、使用方面的管控经验会否对其他省市起到示范作用?     史立臣:上海市首创的自费药管控模式有非常大的创新性。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切断了医生和自费药之间的利益联系,影响到了医生的利益。只有影响到医生的利益才能真正起到管控的作用。所以震慑力还是很大的。此外,上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药品集中采购的标杆地区,好东西都是上海创新出来的。     如今上海严控自费药,相信很快就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将其推广出去。所以个人估计,上海自费药管控模式今年就会辐射到全国,全国对自费药的管控也会有很大的力度提升。而且,进入上海的自费药名单的部分药品,也有极大的可能进入其他几大省市的名单。如果上海自费药管控模式真正落地的话,将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自费药费用将会大幅下降,减轻患者的支付压力。实际上,每个省市对于医改,对于医药的管控都在创新,都在摸索发展。如今上海实践出了自费药管控模式,其他省市就可以根据上海的实践去探索出更多的好办法。     郑佩:其实目前国家执行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就是福建三明模式和上海模式的综合体。上海之所以走在医改的前列,主要是因为其是直辖市,医保参保比例比较高,在医改中会率先遇到各种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目前全国各省份医保参保水平基本上在95%以上,和上海相差不多,遇到的问题也是上海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所以上海经验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     沈明:上海的经验一定会影响其他省市,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看口号,看每个省市的具体措施与实际效果更重要!     对接三大市场构建产品战略     医药观察家:可以预见,今后越来越多的药品将在采购和使用环节受到严格监控,自费药将遭受来自医保和市场的双重打击。在您看来,今年的自费药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是否真的毫无活路?     郑佩: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受到重点监控的品种,不管是国家目录还是地方目录,被踢出医保后肯定是雪上加霜,销量一落千丈。但是大部分自费药是新上市还没有被纳入医保目录,或者是医保目录同类较多,因技术落后被淘汰的品种,包括很多经典老药。这些药品因为不在医保,不受控费和国家集采的限制,在空间和价格上有优势。再加上都在门诊或者院外销售,所以被踢出医保,可能是“躲过一劫”。     沈明:自费药的趋势,一类是逐步退出市场,自生自灭;另一类是缩小战场,在局部省市依然有销量;还有一类可能属于“误杀”,这类品种有一定的患者群体和治疗效果,即使是自费,也会有不错的销量。     史立臣:短期来说,自费药可以通过院外市场、DTP药房等获得部分的销量支撑,但长期来说,若不能证明安全性、有效性,不能证明具有临床价值,肯定没有未来。有些辅助用药本身就是在临床做假数据出来的,再去从本身挖掘临床价值,肯定挖掘不出来,这类药品在中国的市场上几乎就没有未来。但有些药品如果能够证明有临床价值,就有可能重新进入医保。实际上还有一个方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但这个方向能不能行不太清楚。这里的前提也是要做临床证明,并且在量的层面希望不要太大,只能说有一点活路而已。不过,如果药品原来的临床获批数据都存在瑕疵的话,这事儿就不用做了。     医药观察家:若品种没有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药企接下来有两个选择,一是争取成功调进医保目录,二是离开医保渠道,走自费或者零售路径。而随着严控自费药,以及零售参与集采开始成为趋势,您觉得药企该如何做才能走得更远?     郑佩:医保只是药品销售买单方之一,虽然是最大的,但是还有商保、患者自费等,体量也不小。国家在医保改革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到要探索多种医疗保险模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商保领域。因此,药企在重点关注医保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要和商保公司积极合作。此外,探索院外销售模式,在OTC和非标诊疗市场发力,如高端医疗和第三终端等,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多轮驱动才能走得更远。     沈明:对药企与药商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药品是治疗什么疾病,是否真的有治疗效果?这是一个药品存在的前提!如果根本没什么治疗效果,或者虽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或者虽有效果但没有竞品更好,那为什么会存在下去呢?难道就靠进入医保目录骗国家的钱吗?难道就靠忽悠患者骗老百姓的钱吗?如果一个药企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什么药品都生产、都经销,能做得好吗?如果这样的药企日子越来越红火,股票价格越来越高,天理何在?给药企的一个建议是:与其整天想着钻空子,不如聚焦力量做“好产品”!首先“道”要正,然后才是“术”要好!     史立臣:药企现在关键要做的是对接三大市场,重新制定产品战略,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结构来应对。首先,政策市场包含创新药和仿制药,药企应根据这两类药品去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不过,政策市场也是一个规模性市场,量很大,但得靠规模取利,想要获取暴利,难度很大。其次,院外市场,这是企业自主定价的一个利润市场。     这里有个很要命的地方是,品牌知名度不够,患者不买,所以越大的、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企业在院外市场会发展得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讲,院外市场千万不要缩减产品,能多就多,覆盖的疾病种类越多,覆盖的患者也会越多。最后,线上市场,现在国家明确线上逐步放开。线上市场对保健性产品、计生产品,或者国外的一些产品等,吸引力比较大,那么就要去规划如何覆盖全国,覆盖全球。针对三大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结构,构建新型的产品战略,是企业现在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并且活好。
 
关键词: 自费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