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4月17日讯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在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中药“横空出世”,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1.连花清瘟火遍全球
受“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消息刺激,4月15日,以岭药业再度涨停,并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市值达到415亿,年内股价已涨177%。
与此同时,受血必净注射液获批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重型、危重型适应症的刺激,红日药业在4月15日也成功封住涨停板。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临床筛选出有效的方剂“三药三方”,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良好的临床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继中国呼吸机后,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中成药也成为了全球“抢手货”。国内十几块钱且货量充足的连花清瘟胶囊,在国外要100多块还不一定能买到。
据中新经纬报道,海外疫情暴发后,海外华人留学生都在自发团购中国国内的连花清瘟等防疫用品,有渠道的商贩已将连花清瘟零售价从原来的60多元人民币一盒涨到了100元,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有货。
赛柏蓝发现,在“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后,连花清瘟在国内电商平台尚未限购,价格也未见上涨,一盒24粒的连花清瘟胶囊售价在15元左右。供货方面,咨询线上客服也均表示:“连花清瘟有货,发货后1到2天可收到。”
但是,赛柏蓝在跨境电商平台ebay上搜索“连花清瘟”却发现,3盒(72粒)连花清瘟胶囊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为134元,并且在收货方面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以寄送到英国为例,该平台上预计要等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送达。
一段时间以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留学生收到的健康包中,连花清瘟胶囊成为标配。有留学生健康包在社交平台表示:“收到太惊喜了,居然给我们发了两盒连花清瘟,这个药在这里是很难买到的,是如此的珍贵。”
2.国外也可以推广
3月23日,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发言人余艳红表示,中国使用的治疗方案有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中国愿意为各国提供中医药支援,以及专家答疑等帮助,目前中国已经向意大利在内的多个国家提供了中医药帮助。
4月14日晚,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大河报采访时介绍,中医和西医治疗是否有效,不能凭印象,一定要用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证明,有效就要推广。
钟南山院士表示,连花清瘟对减轻发烧,减少呼吸道咳嗽症状,加快恢复都有效。对于病毒的转阴率和对照组相比,它有缩短的倾向。对减轻发烧,减少呼吸道咳嗽症状,加快恢复都有效。对于病毒的转阴率和对照组相比,它有缩短的倾向。对于轻症和普通型,连花清瘟就被证明有效,不光在国内,在国外也可以推广。
随着中医药逐渐走出国门,相信中药在国外会越来越火。
关于供应保障方面,在4月8日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已经对药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一些重点品种企业一直是满负荷生产,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日产能达到200万盒,库存3000万盒;金花清感日产能达2.6万盒,库存40万盒。
3.中药真正走出国门
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中西结合诊疗经验为世界抗击疫情带来重大的帮助,中医药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认可。
中医药需求在世界范围内空前加大。据悉,近日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匈牙利等多国中医药诊所问诊人数大增,尤其是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销售量猛增至2到3倍。
中医药走出国门,是否会从此按下加速键?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还需看清现实。
目前,中药国际化还面临着最大的困难,就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主流国家的药品监管部门,批准中药在该国注册成功。
大多数国家将中成药、中药饮片归为膳食补充剂或健康食品而并非药品,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华人和国际友人开设的中医馆、针灸房,提供给需要服用的人。
以欧盟市场为例,2004年,欧盟发布《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植物药必须按照新法规注册,得到上市许可后,才能够继续以草药的身份销售。
例如广受美国民众欢迎的川贝枇杷膏,目前在美国也并未获得相关药品批文。在业内人士看来,困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中医药缺乏能让西方国家认可的统一科学标准。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杨珺超表示,虽然意大利同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非常感兴趣,但中药在意大利要真正进入临床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专家组带去的中药仅应用于当地华人华侨的救治。
法国时空针灸学院主任朱勉生也表示,由于受当地医疗法规管制,目前在法国,中医并不能在医院参加治疗。
根据FDA临床试验网站信息,当前我国仅有10种中药通过了FDA的IND申请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只有3种中药制剂获准进入到最后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是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杏灵科技的杏灵颗粒以及和记黄埔的HMPL-004。
和西药不同,中药多属复方,组成复杂,作用机理常常是几味药品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具体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可控性较差,导致难以有验证中药的具体标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的原因所在。
正因如此,中医药真正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