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 方贻儒教授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说到双相障碍,一些公众会比较陌生,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方贻儒教授介绍,双相障碍其实是一种情感波动、不稳定为特征的常见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有两类症状,即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这两种症状往往会交替、反复出现。
双相障碍明确诊断存在难度
目前对双相障碍的明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它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是抑郁,另一个阶段可能是躁狂。因此方贻儒教授建议,医生诊断双相障碍不能只看横断面的表现,还要看患者最近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中有没有相应的阶段性情感波动性变化。
通俗地讲,抑郁症是个体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意志行为是全面抑制,临床上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情绪、兴趣来改变这种全面抑制,使患者从迟钝状态变成活跃状态。但双相障碍则既不在于抑制,也不在于兴奋,而在于不稳定,患者处于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的状态中。因此患者在误诊治疗后会越来越不稳定,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现在全球诊断双相障碍主要靠对它看得见的临床表现全面评估,但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客观性变化来做诊断,希望某些生物学指标可能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有所帮助。我们团队也在做这方面工作,例如我们发现一些氧化应激指标如胆红素、尿酸、前白蛋白等的水平变化,这些可能会是今后发生双相障碍的早期预警提示”,方贻儒教授介绍。
双相抑郁危害性大于抑郁症
双相抑郁作为双相障碍的一种亚型,危害性可能大于抑郁症。一方面,很多患者在双相抑郁发作时症状不是典型的情感低落、兴趣不足,而是伴随愤怒和疲劳感,甚至可能暴饮暴食、自残等。另外一方面,双相抑郁患者物质滥用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抑郁症患者,比如喝酒,甚至使用违禁药品、毒品等,这种行为是为了激活自我、放下烦恼,但往往会让患者陷入物质滥用状态。此外,抑郁症患者自杀之前会反复斟酌,但双相抑郁患者则可能在一刹那就做出冲动决定,所以自杀比例更高。
另外,在临床上,当患者处于双相抑郁状态时,有时候可能会被误诊为抑郁症,这种情况在非精神科医生中有一定的比例。方教授团队曾在国内29家医院做过调研,发现很多医生在治疗双相抑郁的时候,只单一使用了抗抑郁药治疗。
双相抑郁如果按照抑郁症的方式来治疗,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病情变化,比如当患者处于抑郁发作时,如果按照抑郁症来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转为躁狂;反之,当患者处于躁狂状态时,只给予强镇静剂,则可能转为抑郁。
社会应帮助患者消除病耻感
有的双相障碍患者会积极治疗,但是也有患者不肯配合就医。部分患者处在轻躁狂状态时,会放大自己的能力,他并不认为自己处于需要调整的病理状态,所以拒绝就医。遇到这种情况,方贻儒教授建议家属帮助患者分析,让患者意识到轻躁狂状态和他的正常状态有偏差,同时也要让患者明白在抑郁状态时,他跟外界是隔绝的,没有能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家属的正确帮助下,很多患者能够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经过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病情会得到缓解,但是他们内心会有一种病耻感,为此方贻儒教授呼吁社会不要过分夸大双相障碍给患者带来的失态,要理解它是一种情感波动,这种波动在健康人身上也可能会出现,比如因醉酒、工作太累、压力过大等带来的情绪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