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3月25日讯 轻症治疗和恢复期治疗中医药早期介入,重症、危重症实行中西医结合的相应治疗规范和技术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3月22日0-24时,国内新增确诊病例39例,且均为境外输入确诊病例。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逼近30万例,全球抗疫形势严峻。
3月23日下午4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介绍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多个中药品种被权威专家点名。
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全球抗疫,也亟待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案。余艳红介绍道,中国愿意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并把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翻译成英文。此外,中国已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中成药、引片、针灸针等药械。中医专家也已前往意大利、柬埔寨抗疫。
据悉,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张伯礼总结:“中国抗疫取得显着进步,关键在三个经验:一是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隔离点人群普遍服用中药汤剂,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二是通过方舱医院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为抢救重症患者提供保障;三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90%以上患者都使用了中药,截断了病情的恶化。”
余艳红称,在早期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张伯礼以江夏方舱举例,564个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的,“像热毒宁注射液等和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血必净对抑制炎症风暴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的效果,重症救治、中西结合、降低病死率是取胜的核心。”
多项临床研究获数据支持
被问及如何证明相关药品有效,邱海波表示,越来越多的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正在使用国际上公认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来对其疗效进行评估。例如,王辰院士、高润霖牵头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别评价了中成药金花清感胶囊及芪苈强心胶囊对甲型流感H1N1和慢性心衰的治疗,分别有410例和526例的样本量,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到这些药物与在标准治疗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金花清感胶囊能明显缩短流感病人发热时间,而芪苈强心胶囊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的心脏功能。
而复旦大学白春学教授的研究,包括33家医院完成的“血必净与安慰剂治疗重症肺炎疗效”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血必净联合常规治疗后,可明显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的病亡率,能下降8.8%,且能明显使肺炎渗出吸收更快,住院的时间也能缩短。
对于连花清瘟,据了解,由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和张伯礼院士共同指导的一个全国9个省市23家医院共同参加的一个RCT研究,共纳入284例新冠肺炎患者。结果显示临床症状的消失率、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肺部影像学的好转达到83.8%,而对照组是64.1%。临床治愈达到78.9%,对照组是66.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轻症转重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50%。在最近完成的体外实验,连花清瘟对体外的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新冠肺炎目前暂无特效药,但中国探索出有效方案解决了很大的问题。黄璐琦院士带领团队研制的化湿败毒颗粒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这是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
千亿市场重塑,海外更火
3月23日三大股指全线下跌,但午后中药板块异动拉升。资本市场对中药抗疫持有想象空间。记者从米内网数据库注意到,2018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药品销售额达13212亿元,中成药增速渐缓,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24.78%下滑至2018年的21.85%,中药注射剂甚至出现负增长。受中成药“限方”、修订说明书、医保支付限定范围、重点监控等政策影响,这次疫情或许会让中药拓展新空间。
金花清感颗粒2019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达7200万元,已是2018年全年销售额的2倍多,与连花清瘟系列形成竞跑态势。而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连花清瘟胶囊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和城市零售终端合计达15.4亿元左右。在样本医院增速2016-2018年均保持在20%以上,2018年增速更是达39.1%。此外,血必净注射液、华润三九的清肺排毒汤加上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起到非常好作用的这几款产品还会迎来新的发展。
这些被点名的中药都在不断地输出海外。专家称,“以往中医药走出国门面临严格的准入要求,尤其是临床试验以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药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国外对中药的认识也开始改变,这很可能会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