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延中指出,推动医疗保险预付制改革,有助于抑制不必要的检查和不必要的用药,反过来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卫生部官员及相关专家今日上午做客中新网,就当前医改热点,及医患关系等话题进行解读,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指出,一个医疗卫生体系它的核心部门是医院,中国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都没有改变。还是要靠挣钱维持运行,给它的医生护士发工资和奖金。所以保险进一步刺激了医院,多看就能多拿钱。中国医改并没有触动深层次的保险机制、服务体制、监督管理体制,这几个体系没有形成合力,它们互相之间其实是在作用着推高医疗费用的上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延中称,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来看,医改的体制性矛盾、结构性矛盾都比较突出,从微观性的角度来讲,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机制,虽然说叫公立医院,应该说公益性为主导、为根本的,但是事实上,因为财政投入不足,他们的医院收入的90%是来源于自己的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又是检查、手术,当然中间有一些器材,包括原材料的消耗里面有一点加价,包括药品的加价,这样就是医务量的增加,实际上一方面加重了医务人员的负担,另外消耗了不必要的原材料,包括不必要的药品。
王延中指出,保险支付机制没有改革,预付制或者是科学规范的预付制,它的效果有助于抑制不必要的检查和不必要的用药,这可以反过来降低我们的医疗费用。在转诊、结账和支付环节,能够使这个机制既能够保障患者的权益,又使我们的医疗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
王延中还指出,公立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一位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病人,他工作按8小时来算,一个小时十几位患者,一个人没有两三分钟的诊疗时间,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像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医患之间的信息不能充分沟通,不能真正地对患者做到过去那样,望闻问切,对患者对症下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医务人员工作不能出问题,不能出事故,只能是标准化的,不能以病人为中心了,服务质量就下降了,服务矛盾就会诞生。(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