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1月11日讯 零售药店市场增速再次下探,渠道的突围仍“路漫漫其修远兮”。药店客流在整体政策背景影响下,仍呈现下滑趋势;品单价的连续三季度回落,零售渠道所依赖的增长引擎也熄火。对于零售渠道来说,这是一场寒冬里的“饥饿游戏”,一场“存量市场”里的生存之战。
根据中康CMH的最新监测数据,全国药店零售终端MAT19Q3市场总规模3968亿元(按零售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4.3%。具体到2019年第3季度,市场总体规模994亿元,同比增速下降到3.1%,增速进一步下探,仍然维持较低的增长水平。
图1. 全国零售终端销售规模(亿元)及同比增速
中康监测的小票数据显示,受到季节性因素带动,19Q3药店订单数本季度回升至15.1亿单,比上一个季度增加约5000万单;与18Q3比较,行业总的订单数基本持平,药店渠道仍需通过产品和服务保障客户黏性,维护客流量。
图2. 中国市场药品订单数,平均客品数,品单价表现趋势
从中康小票监测的人群画像显示,近两年药店渠道流失的客流主要是中老年人,而青年购药人群反而在逐步增加。中老年人购药人群的流失,一方面是由于打击骗保持续推进下,药店非药占比的持续走低,非药品类购买者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零差率和带量采购带来的医院与药店的巨额价差,也使得相当部分中老年人购药者回流到医疗机构。而客品数中,消费者平均每单购买1.79个单品,基本维持在近两年平均水平。而另一值得关注的指标,是药店品单价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在药品降价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推高品单价来带动行业的增长难以持久,加上带量采购带来的价格效应,零售药店的品单价连续三个季度下滑,19Q3平均品单价同比只增长2%。品单价这一增长引擎熄火,使更多人看清整体行业目前所处的“寒冬”,短期内整体零售渠道难以突破低增长的桎梏。而价格增长的引擎停摆,“链式反应”却似乎刚刚开始。在低增长的市场中,连锁企业和单体药店就如同置身美国电影《饥饿游戏》中一样,在“存量市场”中争夺生存权,“剩者为王”。19Q3,超过四成门店下滑超过5%,而小于5万/月规模的门店,下滑5%以上的比例接近七成!在行业的洗牌与淘汰中,中小门店所面临的态势极其严峻!
图3. 各销售级别门店19Q3增长/持平/下降门店数占比
*持平:指19Q3月均同比变化+-5%以内;增长:指同比增长超5%以上;下降:指同比增长超过5%;备注:A级>30万/月;30万/月>B级>15万/月;15万/月>C级>5万/月;D级<5万/月从城市级别看,T1-T3线城市Q3增速已下滑至3%以下,而T4-T5线城市增速同样有所放缓,分别为4.3%和4.6%,但仍是主要的增长驱动力,市场的渠道下沉趋势依旧。
图4. 各城市级别药店销售额19Q3同比增速
从区域看,广东的零售药店市场规模仍一马当先,且保持良好增长,权重省份江苏、浙江受区域政策影响,增速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5.部分省市零售药店表现情况
19Q3,全国零售药店的非药占比下滑至22.7%,食品、日用品等同比下滑超4成。药店的增长仍主要依靠药品,其中化学药增长6.5%,中成药增长8.2%,意味着药店的经营势必从多元化品类经营回归本职的医疗属性价值。而未来,药店也势必是依托药品及相关病症的延伸服务来吸引客流,而非通过多元化品类经营。
图6. 全国零售药店大分类表现(销售额单位:亿元)
根据中康资讯2018年开展的连锁经营普查问卷研究,连锁总体毛利率在34.8%,其中化学药毛利率29%,中成药毛利率36%,非药部分毛利率在40%以上。而在非药占比持续下滑,化学药+中成药占比连连走高的当下,意味着如果仅仅依托药品,药店毛利情况势必明显下滑,盈利情况捉襟见肘。近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开始探讨医保支付品种药店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平台统一采购的可行性,也许不久的将来,行业会迎来药店版带量采购方案。以毛利率换销量也许会成为部分药店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在药店市场也有所体现,新特药集中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在零售药店渠道持续保持近30%的高增速。感冒药、心脑血管类仍是规模最大的品类。降血压、降血糖等慢病用药,以及高关注度的维矿品类、钙制剂均仍以高于行业的增速发展。
图7.零售药店TOP20品类第三季度竞争格局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双城记》
也许,用这句话来描绘当前的药店零售市场,最合适不过。
巨变之下行业所面临的洗牌和生存之战,是对零售企业在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