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6日讯 中国医学专家聚焦肿瘤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取得闪亮成果。记者25日获悉,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世界肺癌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专家发布了两项国产肺癌新药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医学界关注。
这两项国产免疫、国产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对深受晚期肺癌折磨的患者而言,既有了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希望,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领衔的相关研究,打出了“国产免疫药+国产靶向药”的“组合拳”。据介绍,研究中的信迪利单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PD-1抑制剂,是免疫类药物;安罗替尼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已获批上市的靶向药物。
韩宝惠教授当日告诉记者,在以往的肿瘤治疗中,医生们着眼于杀灭肿瘤原发细胞;而“国产免疫药+国产靶向药”的“组合拳”,则关注肿瘤新生血管等微环境的“治理”。研究数据显示,这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对晚期肺癌患者疾病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2.7%,疾病控制率(DCR)高达100%,且安全性良好。韩宝惠透露,下一步,研究团队将进行更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努力,能为更多晚期肺癌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带来新希望。
另一项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领衔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为国际多中心、开放性研究贡献了来自中国的宝贵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国产靶向新药奥美替尼,对一代或二代相关靶向类药物耐药后的晚期肺癌患者,有良好疗效。其客观缓解率(ORR)高达68.4%,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3.4%,且安全性良好。
陆舜表示,研究人员将进一步验证大剂量奥美替尼在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此外,这一相关的III期临床研究,也已经完成入组。他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靶向药物耐药对病人的伤害,让晚期肺癌‘慢病化’终成现实。
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该院外科副主任姚烽率先创新尝试“肺部小结节新型定位技术”。这样的新技术此前未有报道。
相比其他定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外科医生准确找到病灶,患者疼痛感较轻,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要更高。该方法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1项;并于今年初获CFD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据姚烽介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肺癌病灶非常微小,甚至只有几个毫米的直径。手术中对于肺部微小结节的定位问题备受关注。以往,医生使用金属钢丝穿通胸壁定位,脱钩、出血、疼痛、心理创伤不可避免。新型定位方法所用器具包括针管和带着线的小钩子等,在定位精准的同时,患者疼痛感大幅度降低,心理恐惧减轻。目前,姚烽等发明的新兴定位技术和器具已在江苏、浙江大规模使用,不就将造福上海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