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3日讯 最新数据显示,大批药企利润在下滑,新一轮淘汰开始了!
▍药企面临淘汰危机
近几年来,在各种政策的组合拳下,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面临非常巨大的转型压力。
记得在2000年,那时我国有6300个药品生产企业。当时,有业内专家预测,若实施GMP后中国的制药企业可能会被砍掉一半。
到了2015年,是新版GMP实施大限之年。实施新版GMP之后,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下降到4000多家。虽然并没有淘汰半数企业,但是从总数上来看仍是大幅下降的。
早在2015年,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曾公开表示,如果向全国推行三明医改方案,以2013年全国实际发生的药品费用为例,将会挤掉了2476.3亿元的药价水分,大概等于一个二线城市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相当于要死掉80%的医药企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明模式并没有全国推广,但是带量采购、GPO等相继来袭,更具杀伤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一致性评价、两票制、重点监控目录、医保目录调整、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重磅政策的相继出台,更加加速了国家整个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重构。
如今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过去这一两年,变化对医药人来讲可谓是天翻地覆,我们也看到,朱恒鹏那句“80%的药企活不下去了”的预言,似乎正在慢慢兑现。
▍化药增速放缓
根据Wind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在化药板块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企业利润增速下滑,二分之一的企业归母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均慢于收入增速。
化药企业的净利润增速放缓,与4+7、GPO、重点监控等药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一致性评价的政策作用下,对于药品的市场准入、生产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
今年7月,国家公布重点监控目录。事实上在此之前,各地已经在做重点监控的工作,市场影响早已开始了。从米内网数据显示的各品种近年来的市场走势情况看,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重点监控目录中,绝大部分品种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市场增长率甚至是销售额都是下滑的。
再来看现在业界最为关注的4+7将全国扩围,这对化药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本次4+7扩围预计可节约608.13亿元,而这部分费用,将是药企营收减少的最直观体现。
未来,那些不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最终将走上被市场淘汰的道路。而随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和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只有那些成本控制能力强、产能足够、不断改革创新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中药影响最大
中药所受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在67家中药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96亿元,同比增长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8.83亿元,同比下降9.7%。
在医保控费和限制辅助用药大背景下,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发展道路越发坎坷。赛柏蓝从权威人士处获得消息,目前,相关部委正在酝酿禁止西医开中成药处方,或者西医开出的中成药处方,国家医保不予报销的政策。
据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开出的,不合理使用率超过三分之一。
并且,在住院使用费用排名前50的中成药,是很难找到口服药的,几乎全部都是中药注射剂。医院使用排名前10的中药注射剂,治疗疾病个数基本都超过一百多种,次均费用也大多在千元以上。
随着医保控费、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药品监控等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地,中药注射剂的市场已呈现下滑的趋势。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药注射剂的市场销售额跌破1000亿元,首次出现负增长。
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推进,中成药市场将迎来重构,那些没有明确适应症、治疗机理不明确的中成药,市场或出现断崖式下跌。
▍大批商业公司要淘汰
中国有上万家医药商业公司,它们在整个销售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前有数据显示,一个药品的出厂价只占终端价格的20%左右,中间流通的费用成本占60%~80%,药品的流通过程导致药价虚高。
两票制是药品从药厂卖到药商开一次发票,药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多票,以减少流通环节。截至目前,两票制陆续在全国各省落地,涉及数以万计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流通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开票次数受到严格限制,药品购销资金流、票流大为缩短,给大大小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带了空前的压力,包括正常配送、资金运转、并购和被并购等等。
此外,国家已多次发文,要求医药流通行业加快重组。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打破医药产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
今天做药很难,明天可能会更难。在产业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征途上,新一轮淘汰赛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跟着市场和政策走,不断创新,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