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6日讯 耗材改革升级,医院成为“主战场”
多项政策下发,行业迎来巨变
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治理高值医用耗材的改革方案》,标志着新一轮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8月15日,重庆市医疗保障局下发《关于统计报送高值医用耗材相关情况的通知》,积极开展相关耗材数据摸底与信息统计,拟开展吻合器、人工晶体、透析管等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切实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负担。
8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明确了在我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编码规则,为下一步高值耗材治理奠定了基础。
9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要求加强医用耗材临床使用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用耗材管理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其主动性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改革效果,是落实改革的“主战场”和“主力军”,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由于军队医疗机构耗材管理将实行属地化管理,为充分做好耗材改革准备,笔者结合本中心耗材管理实际,谈一谈耗材管理的个人体会,仅供同行交流。
建立医用耗材遴选机制,优化耗材供应结构
医疗机构在医用耗材引进环节若把关不严,将造成产品品种繁杂,质量残差不齐,为临床科室诊疗质量以及滥用带来隐患。
医院应加强医用耗材引进与淘汰管理,建立健全医用耗材遴选机制,利用卫生技术评估技术,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多个维度开展医用耗材评价,充分发挥咨询与管理职能,优化医用耗材供货目录,严格遴选和控制所需耗材品牌和规格,加速推行国产替代。
公开医用耗材审价环节,全面落实阳光采购
随着国家以及军队系统“阳光采购”平台逐步建立,国家谈判、联盟集中采购、带量议价采购等措施推行,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用耗材价格管理体系。
依托国家、军队各大耗材“阳光采购”平台定期查询耗材交易价格,开展医用耗材价格核查和审价工作,对于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同级别医院的,应及时实施动态调整,控制耗材价格虚高,降低人民群众经济负担。
同时应严格按照耗材“零加成”具体要求,做好相应补偿与应对准备。
紧盯医用耗材流通渠道,适时推行“两票制”
药品“两票制”的推行,在优化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成效明显。在医用耗材管理上,医疗机构应借鉴“两票制”经验做法,逐步减少流通环节,形成医用耗材流通监管机制。
严格审查耗材生产与配送企业的相关资质,加强购销票据信息的审核,确保耗材购销过程的“票、帐、货”符合有关规定,优化耗材购销秩序,剔除中间冗余环节。
此外,还需要审核耗材实物与注册信息的一致性,耗材的生产和使用是否在效期内,实物的规格型号、预期用途是否包含在产品登记表所登记的范围内等,实施产品验收标准化管理,推进高低值耗材溯源管理。
建立医用耗材预警平台,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各级医疗机构正积极引入院内物流系统,逐步实施医用耗材全流程管控。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提取医用耗材使用数据,综合考虑耗材使用量、使用效益、使用效果等,建立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监测指标,构建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监测与预警平台,将耗材采购质量、价格、用量、耗占比等数据纳入医院公开范围,自觉接受监督,解决医用耗材临床应用难以监管的问题,推动耗材规范化使用,避免乱用、滥用等情况发生,减轻患者负担。
建立医械代表备案制度,营造良好购销环境
医械代表不规范销售、跟台或统方行为严重影响医院的诊疗工作,不利于医院行业风气建设。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械代表登记备案制度,对已纳入医用耗材供应目录的供应商,应签订廉洁销售承诺书,并将相关销售、技术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统一发放代表证,明确来访时间、地点和形式,做好登统计,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购销环境。
高值医用耗材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各级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医疗机构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以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建立全流程监督管理机制,净化市场环境和医疗服务执业环境。
医疗机构作为耗材使用的执行部门,应结合当前形势,从引进淘汰、价格管控、流通管理、合理使用等环节入手,综合施策,推进高值医用耗材清理整治,形成“质量可靠、流通快捷、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良好局面,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力争尽快实现改革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