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日前颁布首批20个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多为营养神经和心肌、疏通血管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各地也在陆续推出地方版重点监控目录。上榜产品从过去的市场佼佼者、幸运儿,沦落为各医疗机构人人喊打,弃而远之的严控对象。
上述产品现有销售额庞大,单一产品一年销售额数十亿,部分产品为独家产品。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究竟是作为辅助用药,还是治疗用药?是由于滥用,还是由于一些病种临床发病率高,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健康教育落后,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常识尚未普及,疾病预防和早诊断、早处置未到位,患者多次入院救治仍不懂得科学保健,造成病情复发,加上疗程和用量原因造成使用量大?
以神经内科为例,神经内科已成为一些医疗机构最大的科室,病床数最多,从门诊到病房再到康复中心,人满为患。但一些患者二进宫、三进宫之后对健康生活方式依旧缺乏概念,照常大鱼大肉,照常在病房里喷云吐雾。由于健康常识缺乏,一些凶险的心脑血管重疾如心梗、脑梗、脑血栓、脑出血等,已越来越成为随处可见的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消耗医疗资源和救治费用。尽管各地已开通溶栓中心、胸痛中心等绿色通道,就诊患者依旧络绎不绝。
轻微脑梗、脑血栓住院治疗时价格最低的几个产品即奥拉西坦、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丹参川芎嗪,通常治疗周期为2周,丹参川芎嗪等药物使用剂量为每日2支。一线临床多数情况仍为治疗使用,而非可用可不用。其中部分中老年患者每年在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会做预防性输液,相比重大疾病发病时高昂的抢救成本和后期康复成本以及不可预测的生命危险,算得上低成本防患于未然。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者已过千万,每年死亡人数近200万。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
如果依据理论化管理,哪个产品量大就一刀切砍掉,而不细分原因,考虑临床实际和替换成本,价格最低的几个产品被列入监控目录全面围剿后,奥拉西坦、小牛血等中等价位产品就会迅即被其他价格更高的产品分分钟替换。势必将消耗更多的医保资金,治疗成本直线上升,国家和民众负担更重,而并非理论设想中的一下节约数百亿医保基金。也即哲学上说的万事万物是变化的,已并不是同一条河流。
此外,一些受限产品各地使用情况不同,尤其是未进医保省份销量基本可以忽略。随着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之前只在地方医保的产品,此番如果未能进入国家医保,销量自然也将快速萎缩。
目前正值国家医保调整的关键期,如果因进入监控目录而将一些同时兼具治疗意义、临床习惯使用的的平价产品直接取消医保资格,难免误打误伤,继续推高居高不下的民众就医成本。
只有回归本源,普及健康教育,抓好疾病预防和科学救治,把心梗、脑梗、肿瘤等医疗开支大的病种发病率和复发率切实降下来,把肿瘤等一些耗资巨大但已失去治疗意义、注定人财两空的无谓抢救和治疗费用降下来,规范临床行为,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减少对离休人员等全额由国家报销费用者的随意搭车,整体和单体医疗费用才有望真正降低。
如果真想杜绝跑冒滴漏,全国仅患者门诊和住院重复心电图检查以及很多患者既很难察觉,也不知情,并不必要的复杂生化检查(一次抽血既可能是几十元的常规检查,也可能是数千元的生化检测,患者只有出院结账时才会发现)加以规范和明晰,一年节约的医保费用远超几十个销量最大的药品金额。
各项调控更加科学、深入实际和精准,贴近国情和实情,减少理论化设想和单对某一行业治理和发力,回归到共同为患者健康服好务,减少国家资金浪费和损失,减轻民众就医负担的实质性主题,群策群力,更能达到实效。
谨供相关部门参考。非为监控产品代言,也不操作上述产品,单纯还原临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