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产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代,人才对于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才的道路离不开带你入行的前辈,他可能是你的公司领导,也可能是你的私交好友,还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但最好的导师一定是「亦弘商学院」课堂上的产业精英们。
以“弘道亦弘人,兴道亦兴业”为使命,「亦弘商学院」恰如制药行业的一股清泉,在成立5年的时间里默默给行业滋养培育了大量高端专业人才。为此,「亦弘商学院」和「医药魔方」联合采访了负责在学院主导设计并讲授药物研发管理、临床研究管理、药品注册管理、药品制造管理等课程项目的5位课程主席,以此向传道授业者致敬,并带你领略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变迁。
夜空因繁星而美丽,清晨因旭日而多彩!愿人生因亦弘而精彩,愿行业因魔方而高效!
第一次见到杨青博士是在2015年,一身标准的商务装,典型的企业高管形象。
4年后,再见杨青博士,是在亦弘商学院药物研发管理课程的课堂上。来自国内药企的研发注册负责人、BD精英、投资界资深人士将在这里展开为期12个月近400学时的系统学习。正值开学的第一个课程模块,作为老师的杨青博士正在热情地与学员分享他领悟到的药物研发管理方法与启示。
1、药物研发科学管理,企业生存关键一环
2015年,亦弘商学院张象麟院长和韩鹏副院长找到杨青博士,希望他能主导“药物研发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的课程设计。
您这么忙,为何还会参与这件事?杨青博士用两点理由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首先,于行业而言,这是一件对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最直接的作用是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视野与专业技能的药物研发管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该课程通过将一批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聚集起来进行系统授课,达到了沉淀知识、碰撞思想、启发未来的目的。再而,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乐意分享自己关于药物研发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的经验。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因此非常明白‘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此外,分享本身也能促使老师不断思考和提升。”
目前,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已逐渐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关键维度。那么,研发管理具体需要“管”什么?杨青博士的回答很简洁:一是管钱和资源,二是管风险。
他强调,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者需要对每一步做好决策。因此,掌握用于决策分析的方法论非常关键。举例来说,对于资金并不是非常充裕的初创新药研发企业,药物研发管理者需要把握好两点:1)有聚焦,公司的研发必须要有重点布局的方向;2)有对冲,团队需要围绕研发重心建立项目组合,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习剑招,悟剑意”,这是杨青博士希望学员能够最终实现的境界。他说:“基于逻辑、理性以及数据的分析方法有它的严谨和可取之处,但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道路和外部环境。学员们能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融会贯通,找到保障自己企业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生存的最佳方法论,这是课程最大的意义。”
2、行业老兵,见证全球新药研发20年变迁
至今,杨青博士已在医药行业扎根了20余年,这位行业老兵见证了全球新药研发的变迁史。
总结来说,杨青博士感受到的明显变化有三方面。首先,分子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从过去的以小分子化学药为主,到以单抗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占据全球年销售额最高的十大药物的“大半江山”,再到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双抗、核酸疗法、多肽等药物类型不断彰显潜力,供患者可用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且这些不同类型疗法的联合应用还有望带来更多可能;其次,中小型(尤其是小型)初创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新药研发创新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新药研发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这几年,中国创新药研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以PD-1/PD-L1抗体为例,从不断有从产品被license-out(信达、百济、药明/誉衡等),到国产PD-1抗体(拓益、达伯舒、艾立妥)紧跟进口产品上市,成绩有目共睹。
杨青博士认为,国家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极大加速了这些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以及上市的进程。此外,一批创业者和投资人愿意为新药研发项目承担风险、投入精力和资金也是中国新药研发取得进步的关键。
除此之外,杨青博士还观察到的一个现象:2015年,当他写文章介绍JP摩根大会时,中国了解这个大会的人并不多。而这两年,关心以及参加JP摩根大会的人越来越多。这侧面反应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参与者(包括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了。
3、中国新药研发,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谈研发,就不免谈“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的仅4家,很多公司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不到5%,与制药巨头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对于这一现象,杨青博士表示,相比“对标”具有漫长新药研发历史的大药企,他更愿意将中国目前的研发投入现状与过去比、与新兴市场的其它国家比。
他说:“在美国,即便只看生物药,以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1976年成立为始,距今也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药企集中进行创新药研发的历史不长,与过去比,近几年几乎是从无到有的变革。比如百济、恒瑞等公司都愿意尝试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从横向对比来看,正如我2014年与阿斯利康前同事在Nature Reviews DrugDiscovery[1]发表的分析文章所述,在11个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韩国、以色列属于生物医学未来型创新者,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杨青博士认为,目前,中国的新药研发总体处于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体现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研发模式、商业模式正在同步推进。不过,最终在市场、法规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一些最有生命力的模式会帮助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企业要想突出重围,需要做好在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的长线布局。管理者应努力寻找有差异化的研发定位和产品管线,尽管做到这一点极具挑战,但会带来独特的发展机会。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有中国实践经验和全球视野见识的研发管理者。对愿意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研发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4、持续投入,做新药研发的“赋能者”
2014年加入药明康德的杨青博士现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谈及药明康德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用3个字进行了概括:赋能者。
2000年成立的药明康德已经从一家只有4名创始人的公司,发展成拥有超过18,000名员工的国际领先开放式能力与技术平台公司。“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这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提出的愿景。
杨青博士说:“要扮演好赋能者的角色,我们既要对已有的核心能力和平台进行迭代,同时还需要不断构建能够助力药物研发的新平台;此外,还应及时跟进一些突破性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
五、结语
展望未来5-10年,杨青博士认为,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将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有产品上市,这将带来新的商业化方面的挑战。如何与支付方接轨会成为管理者更多会考虑的问题。不过,有利的一面是,销售营收以及研发经验积累将反过来进一步支持新一轮的药物研发。
而随着未来新药研发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药企或生物技术公司的相关管理者必须具有更全局的视野,既要能够观察到国际上药物或技术研发风向的变化,也要能够嗅出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变化。研发管理者这种准确、与时俱进的判断力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后记
正式采访结束后,笔者请杨青博士做了一个填空题:中国新药研发,需要什么?杨青博士给出了3个词: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努力向前。他说,李革博士经常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新药研发正是如此。
确实,对于这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却又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事业,唯有坚持和不断试错,才能成就一款新药、一次医学突破。
愿每一位坚守新药研发的医药人,终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