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21日讯 官宣,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近期下发。
▍国辅目录近期发布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热点问答”,在热点问答中,国家卫健委表示,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拟于近期下发。
这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卫健委再度就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明确表态,可以说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的出台几无悬念。
5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19版)的通知》。
通知明确,辅助用药是指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在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物。
同时,国家卫健委表示就辅助用药管理,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会建立统一规定的品目,其实可以看到,这时国家卫健委就透露了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仍然会出台的信号。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辅助用药收入占比是55个三级考核指标之一。辅助用药收入占比主要是考核年度辅助用药收入占同期药品总收入的占比。
不同于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等指标,辅助用药占比不是一个国家监测指标,针对辅助用药,国家卫健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变化导向。
应该说,在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出台的同时,各地三级公立医院还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对辅助用药目录内药品进行管理。
毕竟不同地区的医院之间,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医生用药水平,处方管理力度都不一样。
▍大品种辅助用药是入目录重点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目前有十几个省份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对辅助用药进行重点监管或是限制使用,其中部分省份(自治区)如安徽、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以及南京、杭州、宁波等市公布了目录。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公布的目录为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均系临床用量比较大的品种,主要品种涉及中药注射液、质子泵抑制剂、维生素类、抗菌药物等,治疗领域涵盖心脑血管用药、肿瘤用药、免疫调节用药、神经营养用药等。
临床用量大药品进入辅助用药目录不难理解,在此前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管理辅助用药主要是控费需求。
一些药品价格高、用量大,大量占用医保基金,临床使用效果又不显著,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下,自然难逃被限制使用的命运。
2018年12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为做好辅助用药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将制订全国辅助用药目录,省级和医疗机构辅助用药目录。
通知要求各省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将本机构辅助用药按照年度使用金额(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由多到少排序,形成辅助用药目录,并上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个医疗机构辅助用药品种原则上不少于20个。
据赛柏蓝查看,国家卫健委制定的省级辅助用药目录推荐表,年度使用金额是唯一指标。
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问题,此前业内有声音指出,以销量判断一个药品是否是辅助用药是不科学的,不能说销量大的药品就是辅助用药。
但是,细看国家卫健委2018年12月12日的通知,通知原文说的是——将本机构辅助用药按照年度使用金额排序,形成辅助用药目录。
很明显,进入目录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该药品被明确认定为辅助用药,其次才是药品的销量。
最后进入辅助用药目录的药品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既是辅助用药,又用量排名靠前。
也就是说,此次最终公布的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和各省级辅助用药目录,最为危险的药品是既满足国家卫健委关于辅助用药的定义,用量在医院又排名靠前。
▍各省级辅助用药也将公布
通知还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汇总各省级辅助用药目录后,制订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并公布。
之后,各省在国家辅助用药目录的基础上,制定本省辅助用药目录,并在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后10个工作日内,公布省级辅助用药目录。
也就是说,国家辅助用药出台后,各省级辅助用药目录将紧随其后。此外,国家卫健委将定期对全国辅助用药目录进行调整,调整时间间隔原则上不短于1年。
针对进入辅助用药目录的药品,通知规定将进行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监测、评价等各环节的全程管理。
要求医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不得随意扩大用药适应证、改变用药疗程、剂量等。
对辅助用药管理目录中的全部药品进行重点监控。严格落实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制度,将辅助用药全部纳入审核和点评范畴,充分发挥药师在辅助用药管理和临床用药指导方面的作用。
▍定性辅助的药品都难无恙
按照进入辅助用药目录的两个指标,辅助用药目录显然不可能穷尽所有辅助用药,那其余没有进入辅助用药的药品又是否安然无恙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4个方面共55个具体指标。
行业普遍认为,2019年卫生监管部门针对公立医院合理用药监控,更加严格、具体,辅助用药将遭遇更大压力。
在公立医院严控药品费用的情况下,辅助用药作为医院药品总收入和使用种类的一部分,在医院的销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此前,北大药学院副教授江滨在第三十五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到,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有:价格、数量、结构。
针对这三个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都在着手调整——数量主要是通过骗保专项整顿,解决滥用药、大处方、大检查、大化验等方法,有效降低了药费;结构调整则主要针对中药注射剂、辅助性用药、营养用药。
无论是整顿大处方的数量压缩,还是腾挪空间的结构调整,辅助用药都难逃被治理的结局。
6月5日,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据通知,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
DRGs付费将后付制改为预付制,给不同的病种限定支付标准,进行打包付费,医院结余留用,合理分担。
在新的医保支付方式下,针对单个病种,医院省钱就是赚钱,在新的激励办法下,医院将由过度诊疗、大处方、开高价药转为合理诊疗、少开药、开性价比高的药。
显然,在新的医保支付方式下,依靠医生大处方的高价药将受较大冲击,适应症较多、临床效果不显著的辅助用药也将被釜底抽薪。
另根据2019年医保目录调整方案,7月份,2019年医保常规目录将正式发布,进入国家级辅助用药目录的产品,是进一步限定适应症,还是直接被移出医保目录,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