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5月29日讯 多地医药协会联名上书医保局,建议审慎推行4+7。
疗效存在副作用?
近日,业内流传一份有关于14省医药协会联合上书国家医保局的文件,其名为《关于审慎推进新一轮药品集采试点工作的建议报告》。
文件内容显示,2019年5月8日,杭州召开了华东地区医药行业协会十三届会长秘书长(扩大)联席会议。在会上,参会代表讨论了4+7政策带来的诸多积极影响,比如减轻医保基金和患者负担等。
同时,参会代表指出,多地企业反映,在第一轮集采的指导原则和规则的设定上,对竞标品种采取了“最低价中标”、“独家中标”,以及名为“议价”实际却为“唯低价是取”的竞标模式,这引发了企业之间的非理性甚至恶性竞争,导致中标产品的价格超乎预期和不正常的降幅。
这致使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降低——在4+7中标结果公布后一周内,医药类上市企业市值缩水5000亿。
建议抛弃“唯低价是取”
可以看到,此份文件里给出了相应建议——国家医保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审慎推进4+7,应该密切关注存在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风险评估,听取行业协会或企业届的意见,再分级、分批、分类有序的推进。
同时希望,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性价比合适的原则,中标价应当合理而非最低,中标企业应该是几家而不是独家,不能严重偏离国际价格水平的最低报价。
最低价中标,影响医械耗材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行业协会类似这样的发声,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针对医疗器械领域就有过这样一份材料。
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届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提供的会议材料中,就有一篇《关于取消“最低价中标”的建议》。
材料中,行业协会认为,最低价中标成为主旋律后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在临床上,漏诊、误诊这种情况会增加。比如,用巴氏涂片检查宫颈癌,虽然价格低,但缺点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标本,细胞堆积在一起,不便于观察,诊断的准确率低。
此外,品牌的更迭和淘汰,会有可能导致医生治疗方案比以前更少,从而致使患者的治疗周期延长。需要警惕的是,当最低价成为主要争夺点,容易迫使企业通过降低产品品质,来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这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风险。
一味低价,拖慢发展速度
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认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目前仍需要注重高研发投入与创新,提升质量,赶超国际水平。
对企业来讲,由于得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往往需要很高的研发费用,这必将会使定价偏高,但如果参与竞标时无法中标,导致无法进入市场销售,最终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无疑对行业的成长十分不利。
因此,协会认为在医疗器械产品招标时,应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配送、服务、成本及产品质量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可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地区行业指导价,而不是在“最低价中标”基础上进行排名招标。
专家审议+接受质疑
材料中还提出,医疗耗材招标目录的制定,应邀请各界学科的医学权威专家对产品进行审核,然后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生产厂家和代理商的质疑,最终形成统一的医用耗材招标的产品目录。
只有这样,每种产品都有清晰的分类,既有利于企业准确投标,又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能更好的平衡产品价格,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用耗材的价格虚高现状。
已有城市,开始不再提最低价
在三明市2018年11月12日发布的《关于价格评审细则的通知》里,便没有再强调最低价中标,只明确,报价不得高于全国最低价以及医疗机构在用价。
而这或许与财政部近一年来酝酿的取消最低价中标、不唯最低价是举的政策有关。
去年11月,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最新通告《财政部酝酿遏制低价恶性竞争新举措》,财政部称,将调整低价优先的交易规则,研究取消最低价中标的规定,取消综合评分法中价格权重规定,着力推进优质优价采购。
作为医改率先试水的城市,如果三明市的这一效应能辐射到其他城市,广泛推广,那许多耗材企业将迎来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