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5月22日讯 2018年,国际医药市场保持低速增长。伴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医药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在内生动力的强大支撑下,我国西药外贸整体仍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2.87亿美元,同比下降8.83%。其中,出口额为368.83亿美元,同比增长4.03%,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进口额为264.04亿美元,同比下降22.26%,对外贸易顺差为104.79亿美元。
具体来看,2018年西药出口量价齐升,出口量同比增长2.41%,出口均价同比增长1.58%,出口额稳中求进;进口量增价减,进口量同比增长7.88%,进口均价下降27.93%。尽管进口均价大幅下跌拖累进口额出现负增长,但国内需求依旧旺盛,西药进口规模持续增长。进口均价的显著下降主要得益于有关部门为保障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而采取的一系列降低药价的政策措施,如进口药品零关税,降低抗癌药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加快对国内抗癌药、孤儿药等临床急需用药审评审批等。在政策合力的影响下,进口药价格显著降低。
原料药出口占比八成西药制剂出口比重提升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三大类别的出口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原料药依旧是出口“主力军”,出口量为929.72万吨,同比增长3.75%;出口均价同比微跌0.53%,出口额达3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在西药类产品出口中占比高达81.47%。维生素类、氨基酸类、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头孢菌素类等大宗原料药的出口增幅在上一年显著增长的基础上再次突破两位数。而其他抗感染类、激素类原料药则在经历前期大幅增长后出口规模出现明显萎缩,拖累出口额显著下跌。由此可以看出,原料药出口已基本结束普涨行情,部分商品进入下行周期。
2018年,西药制剂出口规模同比下降5.22%,但出口均价同比大幅上涨了25.17%,在此作用下,西药制剂出口额再创新高,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在西药类产品出口中占比达11.12%,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对欧美日等市场实现了西药制剂规模化出口,且增长势头稳健,制剂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化。
生化药出口亦呈现出量跌价升的态势,但出口均价17.17%的同比增幅未能抵消出口量19.02%的同比降幅,出口额同比下降了5.13%,为27.35亿美元,占西药出口比重的7.42%。其中,酶和辅酶类制品出口规模的显著下跌是拖累生化药出口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生化药出口第一大品种肝素及其盐出口实现量价齐升,且增幅显著,在此作用下,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了40.04%,达11.03亿美元。
西药制剂进口占半壁江山 原料药进口需求增加
进口方面,西药制剂仍为主要进口类别。我国进口的西药制剂主要是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和原研药,在很长一段时期,即使专利到期,由于一品双规的招标采购政策导致进口药的价格依旧维持高位,国产药很难与之形成充分竞争。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全面推进,以及在近两年医保目录价格谈判等一系列降低药价的政策措施合力刺激下,2018年,我国西药制剂进口均价终于大幅下跌,同比降幅达25.36%。与此同时,尽管国家对抗癌药、罕见病用药等临床急需用药也出台了一系列进口鼓励政策,但受药品注册上市周期的限制以及在国产药加速替代进口药、跨国药企主动调整销售策略的影响下,西药制剂进口规模并未大幅增长,增幅仅为1.75%。在此作用下,进口额达130.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05%。
近年来,受环保压力和部分原料药垄断影响,原料药频繁出现断供或价格猛涨现象,下游制剂企业逐步寻求进口替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越来越多的新药国内外上市申请也扩大了对高质量原料药的需求,2018年,我国原料药进口规模同比增长8.68%,但进口均价同比下跌9.06%,受此影响,进口额同比微降了1.16%,达86.21亿美元,在西药类产品进口中占比32.65%。
在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后,2018年生化药进口额首现负增长,且在进口规模同比下降7.67%和进口均价大跌36.32%的双重拉动下,进口额同比大幅下降了41.21%,仅为 47.53亿美元。其中,免疫制品、其他抗血清及其他血份、未列明的酶及酶制品的进口降幅明显。但人用疫苗、其他胰岛素及其盐等产品仍保持了较高的进口增幅。
出口市场需求稳定进口市场价格普降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对六大洲的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旧是我国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61.36亿美元、103.34亿美元和53.97亿美元,累计占比高达86.4%,对此三大洲的出口量、出口价格均呈现小幅增长态势。在新兴市场,对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量、出口价亦均温和增长;对非洲尽管出口量同比增长了9.52%,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了8.28%。
从出口国别和地区来看,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共出口到19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前十大贸易伙伴出口了近六成西药类产品,除对荷兰出口额小幅下跌外,对其他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部实现正增长。美国蝉联我国西药出口第一贸易伙伴。2018年,我国对美国西药出口量平价升,出口数量同比微降0.1%,出口均价同比上涨7.21%,在此作用下,出口额同比增长7.1%,市场份额达13.8%。印度依旧是我国西药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市场份额占12.99%,出口量价均基本保持了去年同期水平,出口额同比微增 1.6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西药出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对其出口额为1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全部市场份额的33.87%。其中,对菲律宾、波兰、斯洛文尼亚、沙特阿拉伯等主要市场出口增幅超过10%。
在国内为降低药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2018年,我国西药自六大洲的进口均价均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但进口规模同比不尽相同。欧洲作为我国西药类产品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进口额占比达66.32%,自欧洲进口总体呈现量平价跌的态势;亚洲为我国西药进口第二大来源市场,进口占比达16.92%,进口规模同比增长13.94%;北美洲作为我国第三大西药进口来源市场,进口占比达11.84%,进口量同比却出现15.16%的负增长;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尽管进口占比较低,但自此三大洲进口规模均显著增长。
2018年,我国共从9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西药产品,但主要进口仍集中在欧、美、日等制药发达国家和地区。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依次为德国、美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丹麦、瑞典、英国和瑞士,累计进口额占比达74.39%。其中,自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的进口呈现量升价减的态势;自丹麦和瑞士的进口则量减价升;自美国、日本和瑞士的进口量价双降。此外,自波多黎各、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幅显著,进口规模和进口额均呈两位数增长。
民营企业是出口“主力军”?三资企业进口优势明显
2018年,我国共有12872家企业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业务,较上一年增加378家。民营企业依旧占据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占比达82%的民营企业出口了61%的西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79%。三资企业的表现亦较为突出,占比近13%的三资企业完成了27%的西药出口业绩。国有企业仅剩645家经营西药产品出口,较上一年减少了34家,西药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91%。
与经营西药出口企业不断增长的趋势相同,我国从事西药进口业务的企业亦在逐年增加。2018年经营西药进口业务的企业数量较上一年增加了近百家,已达7655家。从企业性质上看,三资企业在西药进口领域优势明显,数量占比达42%的三资企业进口额占比高达67.01%;民营企业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企业数量已达3971家,较上一年增加了140家,实现进口额占比20.61%,较上一年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有436家,实现进口额占比12.34%。
2019年,我国西药外贸将面临外部需求增幅有限、市场竞争激烈、出口监管趋严等挑战。此外,环保持续投入,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不断增加,汇率波动风险等,也在不断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我国西药外贸存在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会与利好。近年来,我国西药企业不断苦练内功,在国际注册认证、研发、国际市场营销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持续提升;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各项稳外贸、促增长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外贸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国药品质量和监管政策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等因素,都将对我国西药外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随着国内推动药品可及性、可负担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落地,我国进口药价仍可能继续回落,但随着需求的不断释放,西药进口规模有望逐渐增长。考虑到进口均价仍有下降空间,预计2019年我国西药出口增速将高于进口增速,全年进出口额实现温和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